京都城外的明军大营,炊烟与晨雾交织。郑海站在高台上,望着远处紧闭的城门,手里捏着从大阪搜出的日本古籍——那是一本手抄的《论语》,字迹娟秀,显然曾被人反复研读。
“传我令,暂停炮击,”他对传令兵说,“把这本《论语》射进城里,附上告示:凡开城归降者,武士缴械免死,百姓各归其家,学堂照常开课。但有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副将有些不解:“将军,之前的策略是……”
“日本与奥斯曼不同,”郑海打断他,“他们自古受中华教化,骨子里认汉字、敬圣人。杀尽顽抗者即可,剩下的,要用经书而非刀枪收服。”
城门内外的抉择
京都皇宫里,愚仁天皇捧着明军射来的《论语》,手指在“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字句上颤抖。旁边的告示写得明明白白:开城后保留百姓家产,孩童可入大明学堂,甚至允许日本士族保留部分田产——只要他们愿让子弟学习汉语、研读儒经。
“陛下,明军已围得水泄不通,粮草只够三日,”老臣泪流满面,“大阪的惨状在前,可京都有十万百姓啊!若再战,必是玉石俱焚!”
主战的武士们仍在嘶吼:“我等愿战死城头,保全天皇尊严!”可当有人提议让自家子弟加入“玉碎队”时,却无一人应声——谁都知道,真正送死的只会是底层武士和百姓。
深夜,几个士族偷偷打开了京都东门。他们举着写有“归降”二字的白幡,跪在明军营地前,献上了城内主战派的名单:“这些人藏匿兵器,煽动百姓反抗,愿献与将军处置。”
郑海看着名单,冷笑一声:“告诉城里的人,天亮前交出主战者,开城迎接王师。否则,这名单上的人,就是全城的榜样。”
开城之日:刀与书的博弈
天刚破晓,京都的十二座城门同时洞开。百姓们捧着自家的《论语》《孝经》跪在路边,武士们则卸下佩刀,将刀鞘朝上摆在身前——这是日本最卑微的臣服礼。愚仁天皇穿着素色和服,站在皇宫门口,身后跟着二十名剃去发髻、换上儒衫的大臣。
郑海率领亲兵入城,目光扫过街道:没有想象中的抵抗,只有低垂的头颅和压抑的啜泣。他让人把主战派武士押到广场,这些人曾叫嚣“宁为玉碎”,此刻却瘫在地上发抖。
“按告示所言,缴械者免死,”郑海高声宣布,“但你们煽动叛乱,需受惩戒——罚为劳役,修筑大明学堂,为期三年。”
武士们愣住了,没想到竟能保住性命。可当他们看到郑海让人抬来的东西时,脸色骤变——那是二十副枷锁,上面刻着“弃武从文”四个汉字,枷锁的铁链上还拴着《论语》竹简。
“戴着这枷锁干活,”郑海说,“什么时候能背出《为政篇》,什么时候摘下来。”
学堂里的新声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