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287章 京都归降:教化之始与东瀛新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7章 京都归降:教化之始与东瀛新序(2 / 2)

京都最大的寺庙被改造成“大明学堂”,门前的石灯笼换成了孔子像。第一堂课,学监徐光启(从欧陆前哨调派)用汉语和日语双语讲授“有教无类”,台下坐着日本孩童和士族子弟,后排还站着偷偷围观的百姓。

“这是‘仁’字,”徐为在黑板上写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意思是人与人相处,要存善心、行好事。”

一个名叫佐藤的武士之子,曾被父亲逼着练刀,此刻却盯着黑板上的汉字入了迷。他偷偷问身边的明军士兵:“学会这些字,真的能像告示说的那样,去大明的工坊学技术吗?”

士兵笑着点头:“不仅能学技术,还能考功名。你看那位先生,就是从江南考中秀才,才来这里教书的。”

学堂外,郑海让人将缴获的日本刀熔铸成农具,分发给百姓:“刀能杀人,也能铸犁。以后靠耕种吃饭,比靠打杀活命安稳。”一个老农摸着崭新的铁犁,上面还残留着刀鞘的纹路,忽然对着明军士兵深深鞠躬。

士族的转向

在“归化馆”里,日本士族正学习大明的典章制度。郑海特意让人请来江南的乡绅,讲解“士农工商”的秩序:“你们若能教百姓耕读,朝廷会保留你们的身份;若仍想着恢复武家制度,大阪的焦土就是例子。”

前关白(日本古代官职)藤原忠通,曾是主战派,如今却带头穿着明式官服,给子弟讲解《大明律》:“以前咱们学中华皮毛,只知仿唐制,却不知‘民为邦本’的真意。你看明军虽占京都,却不抢粮、不掠财,只让百姓读书、种地——这才是大国气象。”

他的儿子藤原清,曾在濑户内海偷袭明军,如今却在学堂里帮徐为抄写课本。当有人骂他“忘本”时,他指着窗外:“你看那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他们以后能识汉字、算算术,去大明的船上当翻译,去工坊当技师——这难道不比提着刀砍人强?”

天皇的结局与新秩序

愚仁天皇被废黜后,并未被处死,而是被封为“京都居士”,赐宅居住,但不得干预政务。他每日在庭院里抄写《论语》,看着街上穿明式校服的孩童、用明币交易的商人,眼神复杂。

郑海去见他时,他正写“天下大同”四个字。“将军觉得,日本能成为大明的一部分吗?”愚仁问。

“不是成为一部分,是回归正道,”郑海指着窗外的学堂,“你们的祖先学大唐,如今学大明,本质上都是学‘教化’二字。顽抗者已除,剩下的,就看这些孩子——他们认汉字、读儒书,几代之后,自然是大明的子民。”

在大明的治理下,日本列岛渐归平静。长崎成了蒸汽舰船的停泊港,大阪建起了纺织工坊,京都的学堂里传出朗朗书声。郑海在给京师的奏报里写道:“杀一人以儆百,教百人以化千。东瀛之地,已非刀枪能定,唯靠教化深耕。”

万历皇帝看到奏报,在御书房对林远笑道:“郑海这小子,比他先祖多了几分智慧。日本既服,下一步,该让欧洲人看看,何为‘中华之教,四海同春’了。”

御案上,新绘的地图上,日本列岛已被标为“东瀛行省”,与欧亚非的明土连成一片。而在京都学堂的课本上,第一页印着的,正是那本被射进城内的《论语》里的句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