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贯则盯着两洲通宝的流通。“这钱在日本用得越广,他们就越离不开大明,”他翻着新账本,“光是铸币税,就够养三艘‘靖倭号’。”林远补充道:“再让德川开‘汉学堂’,教日本士子读《论语》,学汉字——百年后,他们自会认大明为宗。”
朝鲜的松弛:明鲜营的转型与商路的扩展
“明鲜营”的明军将领接到新令:“从釜山撤军三成,留下的人,教朝鲜新军操炮,帮着守海岸。”李珲世子闻讯,亲自到营中道谢,还送来五十名朝鲜子弟,说“愿去大明学炼钢”——他知道,跟着大明学真本事,比守着旧规矩强。
鸭绿江的十二驿更热闹了。朝鲜的铜器、日本的漆器(经德川家转销)、大明的钢器、两洲的橡胶,在这里汇集交易。安宁公主让人在驿道旁建了“汉韩日语学堂”,商人子弟免费入学,说:“语言通了,生意才做得顺。”
有朝鲜商人去过大阪,回来对人说:“丰臣家的城堡拆了,大明的钱在那比黄金还管用——咱跟着大明,错不了。”
两洲的呼应:商贸与监视的并行
王守仁在连湾港设了“日本事务处”,专门对接德川家的商队。日本送来的铜、硫磺(这次是合格的,由大明监督开采),换回两洲的钢、橡胶和稻种。账房先生用两洲的复式记账法算着:“日本的贸易额,快赶上朝鲜了。”
“同洲号”依旧在日本海域巡逻,说是“保护商路”,实则监视德川的动向。舰长让人画了张“日本港口详图”,标注着“德川军的布防”“粮仓位置”,定期送回京师——林远说:“要让他知道,大明的眼睛,一直盯着呢。”
秘鲁的橡胶被做成更多炮管密封垫,装在运往日本的“大明监制”火炮里。采胶的印第安人听说“这东西能让日本的炮更厉害”,采得更卖力了——他们不懂政治,只知道这能换更多钢斧。
新秩序的底色:钢、粮与铜钱的统治
德川家康在江户城的“新政”,处处透着大明的影子:用两洲通宝发饷,用大明的炼钢法(阉割版,炼不出炮钢)造农具,用两洲的稻种开荒。有老臣劝他“留些日本本色”,他叹道:“钢不如人,粮不如人,钱不如人,不改,只能步丰臣后尘。”
大阪湾的废墟上,建起了“明倭共商馆”,大明的钱监、德川的官员、朝鲜的商人在此议事。馆前立着块碑,刻着汉日双语的“和为贵”——但谁都知道,这“和”的底气,是“靖倭号”的钢炮,是两洲的粮仓,是流通在日本街头的两洲通宝。
林远站在工部的《大明扩张全景图》前,日本列岛已被涂成和朝鲜一样的浅红色——“藩属”的颜色。他用红笔在上面画了个圈,写着“以倭制倭,以商养控”。石星和沈一贯凑过来看,三人相视一笑。
窗外,江南造船厂的第四艘“靖倭号”正在下料,锤声清脆;辽东的互市三关,汉满商人正用两洲通宝交易;两洲的橡胶林里,采胶人的笑声回荡——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着大明扩张的新乐章:不用刀光剑影,只用钢、粮、钱,就让四海臣服。
林远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日本的孩童开始读《论语》,当两洲通宝在东瀛成了硬通货,当德川家的钢刀只能从大明换来——那时,无需一兵一卒,日本便已是大明的一部分。这,才是最稳固的统治。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