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的晨雾里,“大明非洲宣慰司”的石碑被朝阳镀上金边。郑明身着从京师送来的绯色官袍,接过万历皇帝亲赐的印信——这枚铜印上刻着“抚驭远人,协和万邦”,标志着非洲据点正式纳入大明版图。他望着台下跪拜的汉民、非洲首领和阿拉伯商人,突然明白林远那句“扎下根”的深意:不是占地,是让人心认你。
非洲宣慰司的规制:从据点到治所的跨越
宣慰司下设“三坊一局”:
-军坊:扩编至两千人,配备两洲最新型的连珠炮和蒸汽巡逻艇,负责守卫港口和商路。指挥使是从两洲调来的老将,对着地图划分防区时说:“欧洲人敢来,就让他们尝尝钢炮的厉害。”
-农坊:由京师派来的农官主事,管理着五万亩麦田和棉田。他们改良了非洲的土壤,还引入了两洲的“堆肥法”,让沙土地也能种出好庄稼。有个农官在日记里写:“看到非洲人用钢犁耕地时哼着汉话歌谣,就知这地算种活了。”
-商坊:统一管理非洲贸易,规定黄金、象牙、香料需由宣慰司专卖,欧洲商人只能在指定区域交易,且必须用两洲通宝结算。葡萄牙人想偷偷用银币买香料,被商坊的巡检抓住,罚了十倍货款——这规矩,谁也不能破。
-译书局:收纳了五十名精通汉、阿、非语的译员,不仅翻译文书,还编纂了《中非词典》。局长是“大明译馆”的首届毕业生,他说:“语言通了,道理才能讲通,规矩才能立住。”
对欧博弈的升级:划定势力范围的底气
法国人的船出现在蒙巴萨海域时,郑明没让他们靠岸。他派“承和号”带着钢炮绕法国船航行了三圈,用旗语告知:“北纬5度以南,属大明势力范围,欧洲舰船未经允许不得入内。”法国人不信邪,派小艇想登岸,被炮台的警告炮击沉,最终只能灰溜溜离去。
林远在京师收到消息,对石星说:“得让欧洲人知道边界在哪。”他让人绘制了《非洲势力划分图》,明确标注“大明区”“待议区”“欧洲区”,通过藩属国传给英法葡等国。图上用红笔写着:“越界者,视同宣战。”
葡萄牙国王想联合西班牙“共同对抗大明”,却被西班牙国王拒绝:“大明的钢器和两洲的粮食,咱现在离不得。”原来,西班牙殖民地的粮食歉收,正指望从大明非洲宣慰司买麦种——经济的纽带,有时比盟约更牢固。
北疆的同风:从习俗到认同的融合
漠南的蒙汉百姓已经分不清“你我”。蒙古人过春节贴春联,汉人过那达慕看摔跤,连婚俗都混成了“汉礼聘礼、蒙礼迎亲”。有个蒙古姑娘出嫁,嫁妆里既有汉人的织锦被,也有蒙古的银马鞍,新郎是汉人铁匠,给她打了把刻着双方名字的钢梳——梳齿间,是两个民族的温度。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