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238章 非疆定基:宣慰司立与北疆同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8章 非疆定基:宣慰司立与北疆同风(2 / 2)

“蒙汉学堂”出了第一届毕业生,二十个孩子里,有蒙古人去山西学经商,有汉人去蒙古部落学养马。其中一个叫“蒙汉文”的孩子(父母分别是蒙古人和汉人),被选去京师太学深造,临行前对先生说:“我要学本事,回来教更多人,让草原和农田长在一起。”

边防军的“汉满蒙营”换了新旗帜:蓝底,绣着龙纹和蒙古包,还有稻穗图案。将军说:“蓝是天空,龙是大明,蒙古包和稻穗是咱一起守的家。”巡逻时,士兵们会用三种语言喊口号,最后都汇成一句汉话:“守好大明的地!”

飞天之术的精进:从模型到“飞舟”的突破

江南“飞研棚”里,工匠们造出了第一艘“蒸汽飞舟”。这东西像个大风筝,带着两个翅膀,远。李匠头摸着飞舟的机翼,对林远派来的使者说:“虽还飞不高、飞不远,但总算离天近了些。”

林远看到试验记录后,加了个新想法:“试试不用轨道,让飞舟自己跑起来。”他画了个带轮子的底盘,“用蒸汽机驱动轮子,跑快了再升空——就像鸟先跑几步再飞。”工匠们茅塞顿开,开始琢磨“陆地起飞”的法子。

有个年轻工匠突发奇想,在飞舟上装了“尾舵”,能调整方向。试验时,飞舟虽然晃得厉害,却真的拐了个弯。李匠头把这一发现刻在“飞研碑”上:“天路虽远,步步可近。”

定基后的远思:从疆土到文明的延伸

非洲宣慰司的“中非学堂”里,非洲孩子开始读《大明律》。有个学生问先生:“为啥偷东西的罪名,汉人和非洲人一样重?”先生答:“因为在大明的地儿,规矩对所有人都一样——这叫‘一视同仁’。”

漠南的互市变成了“蒙汉大集”,每年秋天举办,持续一个月。蒙古的马、汉人的布、两洲的钢器摆在一起,人们用混合着蒙汉词汇的话讨价还价,笑声能传到十里外。户部官员算过,漠南的税银已经能养活当地的边防军,不用再靠内地补贴——这是真正的“自给自足”。

林远站在工部的高台上,望着远处江南造船厂的烟囱和“飞研棚”的方向。非洲的麦种发了芽,漠南的棉桃结了果,那只“蒸汽飞舟”虽然还在蹒跚学步,但已经离开了地面。他知道,非洲拓殖、北疆融合、飞天之想,看似不相关,实则都是一件事:大明的根,正往更深处扎。

“继和号”又要起航了,这次载着的不是士兵,是医生和教师——宣慰司要建“大明医院”和“非洲太学”。漠南的牧民正和汉人一起修水渠,准备引黄河水灌溉更多土地。“飞研棚”的工匠们在画新图纸,想给飞舟装更有力的蒸汽机。

夕阳下,《大明扩张全景图》上的红圈绿点,已经像星斗一样连成了片。林远拿起笔,在图的最边缘,非洲西海岸的位置,轻轻画了个小圈——那里,将是下一个目标。但他不急,就像种子落地,总要等它生根、发芽,再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大明的路,还长着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