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第171章 医署遍立,防疫治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 医署遍立,防疫治民(2 / 2)

赵宸的应对既强硬又巧妙:

公开演示:在蓟城广场举办“防疫实验”,用显微镜(格物院仿制的简易版本)让百姓看到“水中的虫子”(细菌),证明“秽气致病”并非虚言。

官员带头:要求三省六曹的官员及其家眷必须到医署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赵宸更是第一个挽起袖子让医官接种,带动百姓效仿。

奖惩分明:对配合防疫的村落减免赋税,对隐瞒疫情的里正(村长)加重处罚,甚至将防疫成效纳入地方官的考核指标。

三年后,医署体系已在幽辽大地扎根:

蓟城的惠民医署扩建为拥有“诊病室”“手术室”“药房”“病房”的综合性医院,医官们成功完成了首例“断肢再接”(用夹板固定加中药外敷)。

县医舍的“防疫日历”家喻户晓——“清明晒被褥,端午喝雄黄酒,重阳熏艾草”,这些简单易行的防疫措施让痢疾、天花的发病率下降了七成。

巡诊队的“药箱”成了乡间最受欢迎的物件,里面除了药材,还有肥皂(格物院用油脂和碱制成)、消毒棉(蒸煮过的棉花)、简易急救包,被百姓称为“救命箱”。

李莪在辽西安置点的防疫持续了十日,最终病患全部痊愈,无一人死亡。离行前,流民们捧着晒干的草药来送行,卖豆腐的王老汉(李默的担保人)感慨道:“以前生病只能求神拜佛,现在有医署的官爷们,心里踏实多了。”

医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减少病患,更重塑了百姓的观念。当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饭前洗手”,当农妇们懂得“井水要烧开”,当猎户们学会“伤口要用烈酒清洗”,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便有了质的飞跃。

曹操的密探在报告中惊叹:“幽辽之地,三年无大疫,百姓面色红润,较之许昌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宸不费一兵一卒,仅凭医署便收民心,其智可怖。”

这日,赵宸来到惠民医署查看新建成的“疫苗坊”。工匠们正在用牛痘浆液制作预防天花的疫苗,医官们则在研究如何用“种痘法”预防其他传染病。

“大人,”李莪递上《幽辽卫生志》,上面记录着三年来的疫情数据,“与三年前相比,天花发病率下降九成,痢疾下降七成,百姓平均寿命提高了五岁。”

赵宸翻看着册子,目光落在“新生儿存活率”一栏——这个数字从三成提升到了六成。他知道,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欢,是一个政权最坚实的民心根基。

“医署不仅要治病,更要教百姓如何不生病。”赵宸对李莪说,“把《卫生三字经》(格物院编写的通俗防疫口诀)印十万份,让学宫的学生下乡宣讲,务必让每个村落都能背下来。”

夕阳下,惠民医署的“悬壶济世”匾额熠熠生辉。赵宸望着往来求医的百姓,心中清楚:一个强大的势力,不仅要有锋利的矛(火器),更要有坚固的盾(医疗)。当幽辽的百姓不再为疾病恐惧,当每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这片土地才能真正焕发勃勃生机,支撑起他心中那个更宏大的愿景。

而遍布城乡的医署,正是这生机最温暖的注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