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左传游记> 第129章 荣誉勋录史,宣公第八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荣誉勋录史,宣公第八年(1 / 2)

荣誉与勋录,从来都不只是一枚冰冷的勋章、一纸泛黄的证书,它们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是文明进程里镌刻的坐标。对于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的士兵,它们是血与火淬炼出的丰碑,见证着用生命扞卫的信仰;对于那些在实验室里焚膏继晷的科学家,它们是智慧与执着浇灌的果实,铭记着打破认知边界的勇气——无论是推翻禁锢思想的封建枷锁,还是在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叩开新的大门,无论是为饥饿的土地播撒下杂交水稻的种子,还是为濒危的物种筑起生态的屏障,这些贡献都如基石般,让人类文明在关键节点得以跃迁。

它们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对前辈而言,是汗水与牺牲被看见的温暖;对同辈而言,是并肩前行时的灯塔;对后辈而言,是仰望星空时的路标。这种力量既藏在勋章的金属光泽里,更融在“为人类谋进步”的精神传承中,推动着人们在宇宙探索的征途上发射更遥远的探测器,在人工智能的疆域里突破更复杂的算法,在碳中和的赛道上寻找更绿色的答案。

而在这之中,最动人的或许是它悄然构建的价值共识。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为诺贝尔奖的揭晓而驻足,当一个国家用最高荣誉致敬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这些瞬间都在诉说:人类对“贡献”的理解或许多元,但对“卓越”的尊崇始终相通。这种共识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文明前行的火炬,让每一份努力都有了被铭记的意义,让每一次突破都能唤醒更多人心中的向往。

荣誉勋录,以及与其相关的褒奖奖赏价值体系,从概念定义上来讲,并非单一维度的符号或规则集合,而是一套承载着群体共识、文明记忆与发展导向的复杂系统。

从核心内涵看,它首先是对“价值”的具象化表达——这里的价值既包括显性的实践成果,比如士兵在战场上扞卫的领土完整、科学家攻克的技术难关、改革者推动的社会进步;也涵盖隐性的精神突破,像是打破思想桎梏的勇气、传承文明火种的坚守、为群体福祉牺牲的觉悟。这些价值经由荣誉体系的筛选、认定与彰显,从个体或局部的行为,升华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标杆。

从构成维度而言,它包含多层级的要素:既有具体的载体,如勋章的形制、证书的措辞、仪式的流程,这些物质与形式层面的设计,赋予荣誉可感知的庄重性;也有深层的逻辑,即一套判断“何为值得褒奖”的标准——这标准会随时代演变,在战争年代可能更侧重牺牲与胜利,在和平时期则可能向创新、奉献、可持续发展倾斜,但始终锚定着一个群体在特定阶段的核心追求。

更本质地说,这套体系是文明自我认知的镜子。它通过明确“我们推崇什么”,反过来塑造着“我们将成为什么”。当一个社会用最高荣誉致敬默默耕耘的教育者,意味着它珍视文明的传承;当人类共同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颁发勋章,体现的是对突破边界的集体向往。这种定义,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然而,当我们尝试从各大领域,做进一步深层次的探讨,去触摸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深层意味时,我们便会发现,这套围绕荣誉勋录构建的价值体系,远非“认可与激励”所能全然概括,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文明演进中复杂的肌理与隐秘的逻辑。

在历史领域,它是时代精神的切片。古代战场上的虎符与勋章,映照着农耕文明对“忠勇”的极致推崇;工业革命时期对发明家的嘉奖,暗合着社会对生产力飞跃的迫切渴求;而当代对环保先驱的表彰,则显露着人类在发展与存续间寻求平衡的集体焦虑。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最滚烫的命题,让千百年后的人们得以透过这小小的符号,窥见彼时社会的心跳与呼吸。

在社会心理学层面,它是群体共识的粘合剂。当一个国家将荣誉授予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实则是在向全体成员传递“平凡亦能伟大”的信念;当国际组织为跨种族合作项目颁奖,本质上是在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这些看似孤立的褒奖行为,实则在潜移默化中缝合着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裂痕,让分散的价值判断逐渐向核心共识靠拢,形成推动社会凝聚的隐形引力。

而在文明哲学的维度,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被反复提及的荣誉获得者,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到当代的屠呦呦,从文艺复兴的巨匠到破解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他们的名字与成就通过荣誉体系被不断铭记、传颂,实则是文明在向自身发问:我们曾抵达过怎样的高度?我们还能突破怎样的边界?这种追问,让荣誉不仅成为对过去的注解,更成为勾连现在与未来的精神脐带,驱动着文明在自我审视中不断向前。

与此同时,从古至今、古今中外,又不知有多少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杰出成就的名人大师,他们或用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或用厚重深邃的着作典籍,或用震撼人心的代表事例,向我们无比生动且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荣誉与价值体系的深层意义,从来都与文明的脉搏同频共振。

达芬奇在笔记本上写下“荣誉在于劳动”时,手中的画笔正勾勒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他用艺术与科学的双重突破告诉世人:真正的荣誉从不是对虚名的追逐,而是在打破学科边界的探索中,为人类认知打开新的窗口。居里夫人将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玩具,轻描淡写地说“荣誉就像玩具”,却在镭元素的微光中践行着“科学家属于人类”的信念,她用一生的坚守证明:荣誉的重量,永远不及对真理的执着更能撼动人心。

司马迁在狱中写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的字里行间不仅藏着对历史的梳理,更藏着对“何为不朽”的回答——那些被载入史册的荣誉,本质是文明对“真实与公正”的永恒渴求。爱因斯坦在写给五千年后人类的信中,没有提及自己的诺奖荣光,只关心“我们是否为和平付出了足够努力”,这背后是对荣誉本质的清醒认知:真正能跨越时空的褒奖,永远与人类共同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孔子周游列国宣讲“仁礼”,用思想的火种照亮华夏文明的脉络,到南丁格尔提着油灯在战地医院奔波,用“护理”的微光重塑人类对“奉献”的定义;从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千百次试验灯泡,用发明告诉世界“坚持的价值”,到袁隆平在稻田里俯身研究,用杂交水稻的产量诠释“民以食为天”的分量——这些名人大师用一生的实践证明,荣誉的内核从来不是外在的嘉奖,而是对人类文明的赤诚奉献,是在时代浪潮中为后人铺路的担当。他们的故事,正是荣誉与价值体系最生动的注脚。

对于像我们这样在时代浪潮之下不断反思感悟与适应的普通人来讲,荣誉勋录与那些宏大的价值体系,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融入日常肌理的微光。我们未必会获得勋章加冕,也难有机会在史册上留下姓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自己的坐标上,触摸到那些价值内核的温度。

清晨挤上早高峰的地铁,为了一份责任奔波的上班族;深夜在灯下辅导孩子功课,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父母;在社区里默默收拾垃圾,为邻里环境多尽一份力的老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其实都藏着对“坚守”与“奉献”的朴素践行。我们会在新闻里为航天英雄的壮举热泪盈眶,也会为身边人见义勇为的瞬间心生敬佩——这种被触动的瞬间,正是我们与那些宏大价值产生共鸣的时刻。

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变化而来:技术迭代让我们不得不学习新的技能,社会观念的更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固有的认知,甚至偶尔会在“内卷”与“躺平”的拉扯中感到迷茫。但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适应里,我们渐渐明白:普通人的价值,未必是“跨越式突破”,也可以是“持续式坚守”。就像老工匠一辈子打磨一件手艺,就像教师数十年站在三尺讲台,将那些被推崇的品质——专注、责任、善意——融入日复一日的行动里,便是对价值体系最生动的回应。

我们或许成不了定义时代的人,但可以成为被时代价值滋养的人。当我们为他人的成就鼓掌时,是在认可“卓越”的意义;当我们在困境中选择不放弃时,是在践行“坚韧”的力量;当我们对弱者伸出援手时,是在传递“善意”的温度。这些细碎的感悟与行动,如同涓涓细流,最终会汇入文明的长河——而这,正是普通人与那些宏大价值体系之间,最真实也最动人的连接。

回望人类漫长的演化发展历程,无论是中国、欧洲各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与文明,对“荣誉勋录”的认知,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轨迹相似,也经历了从雏形到完善、成熟的演进。而后,随着它与其他各领域逐渐产生深层关联,原本的体系中又不断催生出全新的价值内核,其精神意涵的疆域也随之拓展出新的方向。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原始部落社会,“荣誉勋录”的雏形便已悄然萌发,只是那时还未形成文字记载的体系,更多藏在器物的纹路、部落的仪式里。考古发现中,有的部落墓葬里,生前擅长狩猎的先民会被随葬磨制精细的石矛,矛身刻着的划痕,据推测便是记录其猎获野兽数量的“功勋印记”——这划痕多一道,便意味着他为部落多添了一份食物,在族人心中的分量便重一分。

还有些部落会在岩壁上绘制壁画,那些被着重刻画的、身披兽皮、手持骨器带领族人击退猛兽的身影,实则是最早的“荣誉载体”。族人围坐岩壁旁,由长老指着壁画讲述其事迹,便是对“勋录”的口头传扬。那时的“荣誉”朴素得像山间的泉水,直接与生存相连:谁能护佑族人、谁能为部落带来生机,谁便配得上被铭记——这便是后世“荣誉勋录”最本初的模样,简单却滚烫,藏在文明蒙昧初开的微光里。

与此同时,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孕育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以及同时期世界各国各文明的代表性文化遗址的洞穴岩壁画、石制玉制乃至早期青铜金属工具器皿,还有其他手工艺品中,对于荣誉勋录领域的认知与认识,也是由原先模糊的“集体记忆符号”,慢慢向着更具指向性的“个体功勋标识”转变。

你看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些墓葬随葬的彩陶罐上,会比普通器物多几道规整的弦纹,或是在腹部绘制独特的鱼纹、鸟纹——这些异于寻常的纹饰,或许正是用来标记墓主人在部落中特殊地位的“凭证”,可能他是技艺精湛的制陶者,或是带领族人寻得水源的智者,那些纹路便成了不写字的“勋录”。良渚文化的玉琮更具说服力,那些刻着繁密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多出土于规格较高的墓葬,玉料的珍贵、纹饰的繁复,显然不是普通族人能拥有的,它们更像是部族赋予“首领”或“功臣”的荣誉象征,将对个体贡献的认可,凝进了玉石的纹理里。

而两河流域出土的早期楔形文字泥板上,虽多是农事记录,却也偶见“某某人获赠羊三只”的记述——这“获赠”背后,或许便是对其劳作的褒奖;古埃及的洞穴壁画里,那些被描绘成与法老并肩狩猎的侍从,其形象比旁人更清晰,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受认可者”的视觉化勋录?可见无论在哪片土地,当文明的火种烧得稍旺些,人们便开始琢磨着,用手中能触及的材料——陶土、玉石、泥板、岩壁,把那些值得被记住的“好”,一点点刻下来、画下来,让“荣誉”不再只靠口耳相传,有了能被触摸的模样。

紧接着,伴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优化,生产工具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当人类社会逐渐脱离野蛮时代,逐步朝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演进时,在中国、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各民族各文明,对于荣誉勋录领域,相较于不久之前,也都褪去了原始的朴素,有了更系统的形制与更明确的指向,甚至与权力、等级、社会秩序缠绕在一起,成了维系统治与凝聚人心的重要纽带。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士人与天下百姓所追求的“荣誉勋录”,说到底是渴望得到一方百姓、最高统治者及官府对自身贡献的褒奖与认可——无论是地方治理的实绩,还是在各行各业、各领域职能中付出的努力。

出身将卒世家者,或是从普通士卒成长起来的将领,他们的“荣誉”多系于沙场:渴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凭战功换来功名,让家族荣光延续;而另有一些人,原本或许籍籍无名,却在时代浪潮与话本小说中“侠客英雄”精神的感召下,或投身航海,或醉心绘画、文学创作,或钻研科技发明、编撰典籍,他们对“荣誉勋录”的理解与追求,便随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不同,可能是作品被世人传阅的欣慰,或是某项发明惠及民生的踏实,亦或是探索未知时被铭记的价值。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原大地上建立各式各样政权以及聚居的少数民族,对于“荣誉勋录”的认知萌芽和后续完善发展以及成熟,也是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与中原文明既相互交融又兼具自身特质的样貌特点。

紧接着,在雨后春笋一样规模庞大且数量众多的专业领域着作典籍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浪潮下,这些认知内容的价值体现,也无不生动的展现出来。

在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这种“荣誉勋录”的交融与特质便已在器物与文字中留下清晰印记。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里,常有“某将伐土方有功,王赐贝十朋”的记载,这既是对战功的即时记录,也是早期“勋录”与王权赏赐绑定的雏形——商王以贝币、土地为“勋”,既彰显了自身权威,也让功臣的荣誉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而西周的青铜礼器更成了“荣誉的载体”,比如大盂鼎上的铭文,洋洋洒洒记载着周王对盂的册命与赏赐,从“赐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的具体封赏,到“汝敬念王畏,乃顺天”的训诫,字里行间都是将“功勋”与“忠顺”绑定的秩序感,这正是中原文明早期对“荣誉勋录”制度化的体现。

与此同时,聚居在北方的戎狄部族,虽无这般繁复的青铜铭文,却也有自己的“勋录”方式。考古发现的戎族墓葬中,有的墓主人随葬品里,最显眼的是一柄磨得锃亮的铜剑,剑鞘上镶嵌着兽牙,据考证,这类器物的规格往往与墓主人在部族中的“战功”相关——能在与邻族的冲突中带回敌人的兵器,或是在狩猎中捕获巨兽,便能获赠这样的剑,这剑便是部族认可其勇武的“勋录”,朴素却直接,带着游牧部族特有的剽悍气息。而随着商周与周边部族的往来渐多,这种差异也开始有了交融:有部族首领在归附中原政权后,会效仿中原的方式,将自己的功绩刻在石碑上,只是碑文中除了中原式的“受王命守边”,还会夹杂着本族语言的祝祷,成了两种“荣誉认知”碰撞的鲜活见证。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变局里,“荣誉勋录”的形态也跟着活络起来,不再单是周天子或诸侯的“专利”,更多人开始凭着本事挣得属于自己的“认可”。列国争霸的乱世,最亮眼的莫过于军功的“勋录”——秦国的“军功爵制”便是典型,不管出身贵贱,只要在战场上斩敌首、夺城池,就能按功授爵,从“公士”到“彻侯”,每一级都对应着田宅、奴仆和朝堂地位。那时的士兵腰间挂着敌首,眼里盼的就是军功簿上添一笔,哪怕是平头百姓,也能靠一刀一枪把“荣誉”挣成实实在在的日子。

而士人们的“荣誉”,则藏在合纵连横的策论里,躲在着书立说的笔墨中。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虽未得重用,却以“克己复礼”的主张被后世尊为“至圣”,这份由思想与德行换来的荣誉,比封侯拜相更长久;苏秦凭“合纵”之策佩六国相印,朝堂上的意气风发,便是他眼中最响的“勋录”;就连墨子,带着弟子奔走于列国间止战守城,虽无官爵加身,却因“兼爱非攻”的践行,成了百姓口中“摩顶放踵利天下”的贤者——他们的“荣誉”不再只系于王权,而是靠才学、主张、德行,在时代的棋盘上落下了自己的印记。

至于那些散落于列国的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吴越之地的越人,或是游走于燕北的东胡,也在与中原的碰撞里更新着“荣誉”的模样。越人善水战,部族里能驾舟破敌的勇士,会被首领赐以犀兕之甲,甲上刻着水波纹样的战功标记,既保留了本族对水性的崇尚,又学着中原以器物记功;东胡的猎手若能猎得罕见的白狼,部族会为他举办“祭天”仪式,将狼皮挂在帐篷最显眼处,这既是对勇武的褒奖,也渐渐融入了与燕赵贸易中习得的“仪式感”。这一时期的“荣誉勋录”,就像春秋战国的局势般,多元又鲜活,人人都在乱世里找着属于自己的“被记住的理由”。

秦两汉时期,大一统的格局让“荣誉勋录”有了更规整的体系,也更紧密地与王朝的治理脉络缠绕在一起。秦朝承续战国军功制的余绪,又将其推向极致——当年助秦始皇扫六合的将士,凭战功获得的不仅是爵位,更有“食邑”的实惠,连朝堂上的位次都依军功排列。而那些为帝国制度搭建奔走的文吏,比如制定律法的李斯,虽无沙场战功,却因“定帝号、立郡县”的功绩被封“廷尉”,其事迹被写入《史记》,这便是属于文臣的“勋录”,与武将的刀光剑影呼应,共同撑起帝国的荣誉框架。

到了汉代,“荣誉勋录”的维度更宽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战功被刻在石碑上,立于长安城外,皇帝赐的“冠军侯”“长平侯”爵位,是朝廷给的最高认可;而张骞出使西域,十年间九死一生,虽未斩将夺旗,却带回了西域的风土与通路,汉武帝为他“拜为太中大夫”,后世更称他“凿空西域”,这份“荣誉”无关战功,却因开拓之功被牢牢记在史笔里。

连民间的能工巧匠、隐逸贤者,也有了被“勋录”的可能。东汉的张衡造候风地动仪,能感知千里之外的震情,虽无官爵加身,《后汉书》却专门为他立传,详述仪器形制与功用,这便是对科技贡献的“荣誉记载”;还有那些坚守德行的儒生,比如“耕读传家”的崔骃,虽拒绝朝廷征召,却因着书立说、教化乡邻,被时人称为“大儒”,乡志里一笔“先生以德化俗”,便是民间赋予的朴素荣誉。

而此时与中原往来的少数民族,比如归附汉朝的南匈奴,对“荣誉勋录”的认知也更深入地融入了汉制。南匈奴单于助汉抵御北敌,汉廷便依其功绩赐“亲汉侯”印绶,这印绶既是中原的爵位凭证,也成了单于在部族中权威的象征——部族议事时,他会将印绶置于案上,既是向族人昭示与汉的同盟,也是在展示这份“被中原认可”的荣誉。这种交融早已不是简单的效仿,而是将“荣誉”化作了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在史书的字缝里留下了层层叠叠的印记。

随后不久,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分立的乱世,反倒让“荣誉勋录”有了更复杂的面相——既有乱世中对“忠勇”的极致推崇,也有南北文化碰撞里催生出的新形态,连“荣誉”的标尺都跟着变得多元起来。

三国争霸的舞台上,“荣誉”先与“忠义”紧紧绑在了一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仍不忘“归蜀”,曹操赞他“义士”,后世更奉他为“武圣”,这份荣誉无关最终成败,全因“忠义”二字刻进了骨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出祁山虽未竟全功,却因“报先帝、忠陛下”的赤诚,被后主刘禅追谥“忠武侯”,连敌国司马懿都叹他“天下奇才”——那时的“勋录”,早跳出了“立功受赏”的简单框架,德行与气节成了更重的砝码。

到了两晋南北朝,南北分治让“荣誉勋录”的样貌也分出了岔路。南朝承魏晋风骨,士人的“荣誉”常藏在清谈与笔墨里: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一篇文章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后世文人提及他,多赞其“书圣”之名,这便是文化领域的“勋录”,比官爵更让人记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写“采菊东篱下”,虽一生未仕,却因这份淡泊与诗才,成了士人心中的“隐逸之宗”,这份被后世推崇的“风骨”,亦是一种无形的荣誉。

而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像北魏、北周,在“荣誉勋录”上则显出更鲜明的“交融”底色。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连“勋录”制度都学着中原:鲜卑贵族立了战功,不再只赏牛羊马匹,也会像汉人那样“封爵赐邑”,甚至将功绩刻进石碑,用汉字记载;但他们也没丢了本族特质——比如北周的“府兵制”,将士立功后,除了朝廷的封赏,部族还会为他举办“饮至之礼”,在帐中杀牛饮酒,由酋长念诵其战功,既沿了游牧部族的旧俗,又添了中原的“功勋仪式感”。连民间也是如此:北方的铁匠若能为军队打造出锋利的铠甲,朝廷会赐他“匠士”之名,邻里则会在他门前挂一块铁牌,刻上“良匠”二字,这既是官方认可,又带着民间的朴素敬意,南北的“荣誉”认知早就在日常里缠在了一起。

这一时代的“荣誉勋录”,就像这分裂又交融的世道,没有了大一统时的规整,却多了几分鲜活与包容——有人以战功立世,有人以德行传世,有人以文才留名,连评判“荣誉”的标准都宽了:只要是值得被记住的好,不管在沙场、朝堂,还是田园、笔墨间,都能被刻进时代的记忆里,成了乱世里一点不灭的光。

而在隋唐之际,大一统的盛世气象让“荣誉勋录”重归规整,却又因科举制的兴起、中外交流的繁盛,生出了更开阔的格局——它不再仅由军功或门第定义,普通人凭才学、技艺甚至异国贡献,都能挣得被铭记的荣光,像一幅铺展开的长卷,每一笔都透着时代的雍容与多元。

隋朝虽短,却为“荣誉勋录”搭了新骨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设科举取士,哪怕是寒门子弟,若能在考场上写出锦绣文章,便可“雁塔题名”,这题名便是最直白的“荣誉勋录”——它不问出身,只看才学,让“十年寒窗”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那时的书生捧着试卷,盼的不只是一官半职,更是名字被刻在雁塔上的体面,这份由制度赋予的“荣誉”,比家族荫庇更让人心安。

到了唐代,这骨架上便缀满了鲜活的细节。军功仍受推崇,李靖平定突厥,唐太宗为他勒石记功,将功绩刻在凌烟阁的壁画上,与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一同位列“二十四功臣”——武将的刀光与文臣的笔墨,在“荣誉”的天平上得了同等分量。而科举制更趋完善,“状元”成了天下读书人的终极向往,孟郊中举后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马蹄声里踏的,便是被认可的狂喜,这份“荣誉”借由诗句传遍天下,成了比官印更鲜活的记录。

连各行各业的技艺精进,也能换来“荣誉勋录”的垂青。唐代的织工若能织出“陵阳公样”的锦缎,会被召入宫廷作坊,名字载入“百工录”;乐师李龟年善弹琵琶,受玄宗赏识,连杜甫都写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诗句便是对他技艺的“勋录”,比朝廷的赏赐更得流传。更别说中外交流里的新样态: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留唐为官,因才学受玄宗赐名“晁衡”,与李白、王维相唱和,他的名字能被写入唐人诗文,便是大唐对异国贤才的“荣誉认可”,让“勋录”的边界越出了中原的疆界。

少数民族与中原的“荣誉”交融也更自然了。突厥贵族阿史那社尔归附唐朝后,随李靖征战,因战功被封“毕国公”,唐太宗甚至将女儿嫁给他——他的“荣誉”既带着突厥部族对“勇士”的推崇,又完全融入了唐朝的爵制体系,朝堂上他佩唐廷的印绶,部族中仍被尊为“英雄”,两种认可浑然一体。

这一时期的“荣誉勋录”,就像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宽坦又热闹:有武将凭战功勒石,有书生借科举扬名,有工匠因技艺留名,连异邦人都能凭才学被记住。它不再是窄窄的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道,只要肯在自己的领域里下功夫,总有一处能留下属于自己的“勋录”印记,透着盛世才有的底气与包容。

到了后来,在五代十国战乱年代,王朝更迭如走马灯,昔日的“荣誉勋录”少了几分盛世的规整,反倒多了些乱世的“务实”与“潦草”——有时是一块仓促刻就的记功碑,有时是一句口耳相传的褒奖,甚至是一方临时铸就的印绶,却也在兵戈扰攘中,透着人对“被认可”的执拗。

这时候的“荣誉”,最直接的还是与战功绑在一起。朱温麾下的将领葛从周,凭战功从普通士卒一路升到“泰宁军节度使”,朱温没心思为他细细勒石,却直接把一座城池的赋税赐给他作“食邑”——乱世里,实打实的利益比虚文更像“勋录”,城池的炊烟起,便是对他战功的最好认可。而像杨行密在淮南立足时,麾下勇士若能在攻城时先登城头,他当场就解下自己的金腰带相赠,那腰带沾着血污,却比任何文书都滚烫,将士们把它系在腰间,走在哪里都像带着“荣誉的凭证”。

士人的“荣誉”则显得漂泊些。五代的文人多辗转于各国,很少有机会像唐人那样“雁塔题名”,但若能为某个政权草拟出一篇掷地有声的檄文,或是在乱世里保住一方典籍,便也算挣得“勋录”。比如冯道,虽因“历仕五朝”遭后世非议,却在战乱中主持刻印了“九经”,让儒家典籍得以留存,时人便称他“当世大儒”——这份认可无关忠君,只看他对文脉的守护,倒也算乱世里一种特殊的“荣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