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永乐大帝> 第11章 大明百姓的观念之变与海外拓荒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章 大明百姓的观念之变与海外拓荒潮(2 / 2)

百姓观念在变,以前被朝廷压制的地主士绅,也开始转变思路。他们不再盯着手里的土地,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海贸、工厂和海外拓荒。

江南的沈老爷,以前是个出了名的“守财奴”,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可如今,他不仅卖了大半的土地,投资了松江的造船厂和南洋的香料园,还组建了一支私人船队,专门做美洲和大明之间的贸易。他常跟人说:“以前觉得土地最可靠,现在才知道,海贸和工厂才是摇钱树!”

更有甚者,在朝廷“鼓励海外拓荒”的政策刺激下,不少士绅举家迁往美洲、澳洲。广东的陈举人,科举屡次不中,干脆放弃仕途,带着族人、佃户和家丁,乘船去了澳洲。在那里,他们圈占了大片土地,种植甘蔗和棉花,还雇佣当地土着做工,日子过得比在大明时还滋润。

“在大明,我只是个落魄举人;在澳洲,我就是一方领主!”陈举人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这里的土地随便圈,只要你有本事,就能赚大钱!”

不过,海外拓荒也带来了一些“大明本土不允许”的现象。在美洲,不少去拓荒的大明人,学着当地土着的样子蓄养奴隶,用来种地、挖矿;有的人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雇佣私人武装,跟当地部落打仗;还有的人娶了好几个妻子,说是“入乡随俗”。这些在大明本土被法律禁止的事情,在海外却成了常态。

“在大明,蓄奴是犯法的,可在美洲,没奴隶谁来种地?”一个在美洲拥有大庄园的大明商人直言不讳,“陛下鼓励我们拓荒,只要不反大明,这些小事朝廷也不会管。”

海外的风土人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明本土。在松江、北京、南京等大城市,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接受外国的事物。有人学着欧洲人喝牛奶、吃面包,有人穿着美洲土着的兽皮外套,还有人把印度的香料加到饭菜里,说“这样更入味”。

苏州的“万国菜馆”里,挤满了想尝鲜的大明百姓。菜单上既有大明的东坡肉、糖醋鱼,也有欧洲的烤牛排、印度的咖喱饭,还有美洲的烤玉米。掌柜的笑着说:“以前觉得外国菜不好吃,现在才知道,各有各的风味,大家都喜欢吃!”

就连孩子们的玩具,也多了不少“海外货”。欧洲的玻璃球、美洲的木雕、印度的小鼓,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意儿。北京的一家玩具铺老板说:“这些海外玩具比大明的传统玩具卖得还好,孩子们都喜欢新鲜玩意儿!”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社会的活力。以前,大明百姓大多安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家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舒适区,去海贸中寻找机会,去海外开拓新的生活。以前,大家觉得“外国都是蛮夷之地”;如今,大家知道“外国也有好东西,值得学习”。

在常熟县的“福记海贸代办处”,张老汉最终投了五十两银子到南洋香料生意里,拿到入股凭证时,他激动得手都在抖:“以后,我也是做海贸的人了!”

王秀才则在代办处的帮助下,办理了去美洲的手续,临走前,他对张老汉说:“等我在美洲站稳脚跟,就回来接你去看看,那里的天地比咱们这里大得多!”

这样的场景,在大明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开放的气息,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大明的土地,改变着百姓的观念,也推动着大明朝着更繁荣、更包容的方向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大明人”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土的百姓,而是遍布海外、带着大明文明去开拓世界的先锋;“大明”也不再只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一个象征着开放、繁荣与进步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