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马皇后:重八,我后宫真没藏男人> 第177章 军粮问题解决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7章 军粮问题解决了(1 / 2)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丰稔与否,实乃王朝存续之根基。

若一国因粮荒陷入危局,那离社稷倾覆,便只剩时日长短之别了。

彼时朱元璋政务繁剧,案牍堆积如山,竟险些忘了苏河此前提及的红薯栽培之事。

掐指算来,自去岁九月至今,纵是按最保守的时节推算,那红薯也该到了收获之期。

要知行军打仗,不仅需坚甲利兵,粮草更堪称“行军之天星”,是维系军心、支撑战事的根本。

“启禀陛下,如您先前所念,今岁第一批红薯已然成熟可收。经粗略核算,亩产约有一千五百斤;若按一年两熟算,一亩地年产能达三千五百斤上下。”

提及粮食之事,苏河素来坦荡,并无半分隐瞒,当下便将实情和盘托出。

听闻这红薯产量竟比大明当下普遍种植的水稻高出数倍,素来端庄持重、久少见波澜的马皇后,脸上首次露出难掩的激动之色。

她声音微颤道:

“此乃大明之福!有此神谷,往后我大明境内,饥荒之苦当可绝迹!重八,这红薯,简直是救万民于饥馑的活菩萨啊!”

马皇后出身虽算优渥,早年亦曾衣食无忧,可连年战乱之下,家产尽皆投入军旅,早已见惯世间疾苦。

年轻时她便深知,天下百姓多在“半饥半饱”中挣扎。

即便曾有家财万贯者,若逢灾荒,散尽家资也不过如投石入湖,只起一阵微澜,待时日久了,灾荒依旧肆虐。

这般困境,一半源于战火连绵,另一半便是粮食产量微薄之故。

大明民间种植的水稻,虽能勉强让百姓不致饿死,可要想让人人饱腹、安稳度日,却是难如登天。

更何况近年天灾频发,多地或遭极致干旱,或陷常年水涝,寒冬腊月里连下一月大雪的情形也非罕见。

在灾情最烈之时,冻毙、饿殍街头之事,早已是见怪不怪。

若非苏河引入人工制炭之法,将黑炭价格压至二十文便能买一箩筐,单是今年这一冬,大明境内怕不是要添上万具枯骨。

如今大明边军战力强横,周边异族皆不敢轻举妄动,再无战事纷扰,又有红薯这等高产作物助力,马皇后心中已然笃定:

待下一轮丰收时节,大明七成百姓定能吃上饱饭!

“三千斤!一亩地年产量竟能有三千斤!”

朱元璋闻言,先是一声惊叹,随即看向苏河,语气带着几分嗔怪与赞许:

“你这小子,此番倒是给大明送来了一根救命的绳索!不过咱记得,你先前说过,这红薯若种得好,亩产能到五千斤乃至万斤,怎么如今才三千斤?”

朱元璋素来心思缜密,凡事过目不忘。

当初苏河向他引荐红薯,还派沈万三前往吕宋国引种时,明明说过红薯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如今实际产量与预期还差着三倍,他自然要问个明白。

苏河面对朱元璋的疑问,依旧从容不迫,耐心解释道:

“陛下,这事儿我之前没跟您掰扯明白,想让红薯亩产飙到一万斤,得持续优化薯苗,反复筛选,直到培育出最优质的种苗才行。现在能有这三千斤的产量,还是靠了化肥的助力,您就别再往高了要求啦。”

在场众人见苏河面对洪武大帝的诘问,依旧能这般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地回话,心中无不敬佩。

要知道,放眼整个大明,能以这般态度应对朱元璋,事后还能安然无恙的,怕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洪武大帝的威望,从不是靠名号虚张声势,而是靠实打实的铁血手腕与治国功绩挣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