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兴宫,这座历经劫波的古老皇城,虽经仓促修缮,仍难掩其内里的破败与挥之不去的血腥气。
在一种极其复杂微妙、暗流汹涌的气氛中,以卫玄、李秀宁(代表鬼谷道及突厥势力)为主要推动力,联合部分倾向于维持现状或实力稍逊的反王,勉强操持起了为越王杨侗举行的登基大典。
仪式虽由李淳风以星盘浑仪精确推算,力求每一步皆暗合天象数理,严谨得近乎刻板,奈何器物残缺、人员混杂、氛围诡谲,终究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寒酸”与“强撑”,如同给一具朽木披上了不合身的龙袍。
年仅十余岁的杨侗,面色苍白,身着略显宽大的十二章纹衮冕,战战兢兢地坐上那对他来说过于冰冷沉重的御座,接受了殿内文武——主要是各路反王及其麾下将领——参差不齐、目光各异的朝拜。
山呼“万岁”之声稀落而缺乏热情,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与算计。
国号依旧为“隋”,改元“延兴”,试图在法理上延续前朝命脉,营造一种“清君侧,立明主”的假象,而非彻底的王朝更迭。
紧接着,便是关乎所有人切身利益的重中之重——论功行赏,裂土封疆。
这套分封体系,并非简单的论资排辈,而是参照了先秦,尤其是后周时代的封建模式,并结合当下混乱的势力格局,进行了一番精心包装的“创新性”构建,旨在形成一个以杨侗为名义共主,各方势力相互掣肘、暂时共存的松散联盟。
西京,终于形成了一个以“延兴”为号的朝廷政军体系。
皇帝,自然是杨侗。
居于大兴宫,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因其太过年幼(对外宣称“需潜心向学,体察民情”),暂不亲政。
原定萧皇后(已在洛阳)遥尊为太皇太后,另虚设皇太后位,形成名义上的垂帘听政,实则无人真正临朝。
内侍监,由卫玄推荐的老宦官担任,负责宫廷日常起居事务,实为卫玄耳目。
可惜,当初忙前忙后的赵德言已经被白鹭寺内侯秘密捉走生死未卜,否则这时候至少会有一个内侍监里的顶级肥差等着他。
至于殿中省,因为目前文官残缺,只能由各方塞入一定人员充数,来管理宫廷里本来就没有多少的舆辇、服饰、仪仗等,只是这样一来运转肯定不灵,延兴皇帝杨侗的日子可就不那么舒坦了。
太子、皇子师保,暂时空缺,因为杨侗年幼婚配不全,更无无子嗣,就连他自身的教育也只是由老态龙钟、志不在此的卫玄偶尔过问一下,实际上目前根本无人真正关心这位皇帝的发展和教育。
放养。
但不管怎样,大兴城里的延兴王朝,终究还是拼凑出了自己的中枢朝堂体系。
先是三师三公这样的荣誉虚衔,自是选了重要代表人物。
太师,卫玄,兼录尚书事,总百揆。
太傅,李渊,唐王,兼军国大将军。
太保,李秀宁,平阳公主,镇国尊号。
司徒,李密,魏王。
司空,窦建德,夏王),遥领,本人常在军中。
司马,王世充,郑王,虚衔,也是军中遥领。
至于政事堂的辅政会议,由卫玄、李渊、李秀宁、李密、窦建德五人组成,名义上共同决策军国大事,实则互相牵制。
尚书省,尚书令,由卫玄兼任,总领政务。
左仆射,李密推荐其心腹房彦藻担任,分掌吏部、礼部、兵部部分职权。
右仆射,李渊推荐其幕僚刘文静担任,分掌户部、刑部、工部部分职权。
六部官员极度匮乏,多为原隋朝中下层官吏或各方势力推荐、互不统属的人员,政令出不了大兴宫者甚多。
门下省,侍中,由卫玄举荐的关陇老臣赵才担任,负责审核诏令,签署章奏,权力受辅政会议极大限制。
像黄门侍郎这样碍眼和讨人嫌的职位,鉴于目前皇帝尴尬的地位,竟然没人愿意担当,于是众人商议胡乱填了几个人,应付杨侗,真是人员混杂的不是一般。
中书省,内史令,由李秀宁推荐的、与鬼谷道有旧的文士崔君肃担任,负责草拟诏令,实则需秉承辅政会议尤其是李秀宁之意。
内史侍郎,若干。
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机构不全,职能萎缩,多为安置闲散或各方关系人员之所。
御史台,御史大夫,由卫玄举荐的所谓“清流”韦挺和杜淹担任,负责监察百官,然在如此格局下,举步维艰,难以有效行使职权。
至于诸寺卿的事务机构,如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的各寺卿、少卿等岗位,更多由各方势力推荐人员或原隋朝留任官员充任,缺乏统筹,效率可想而知。
其实,延兴朝廷现在最为显赫的权力集中点,就在军事体系上面。
第一人,也是最高军事统帅,归于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李渊。
人的名树的影,李渊的名号比起其他人,在天下人耳中绝对响亮。
他在名义上,可统领天下兵马,实则能有效指挥的也就是其本部唐军及部分归附的关中杂牌造反部队。
第二人,骠骑大将军,李密,统领其本部瓦岗军及部分河南归附武装,与李渊分庭抗礼。
第三人,车骑大将军,李秀宁,统领娘子军本部及鬼面军,负责皇城部分区域及京畿西南方向防务,自成体系。
府兵与禁卫,如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等十二卫府,编制混乱,将军衔由李渊、李密、李秀宁乃至窦建德(遥领)等部将分任,实际控制的兵力仅限于其各自派驻长安及周边的部队,互不统属,形成诡异的平衡。
左卫大将军,李渊部将窦抗。右卫大将军,李秀宁麾下向善志(女)。左武侯大将军,李密部将王君廓。右武侯大将军,李渊部将长孙顺德。东宫六率,因无太子,机构空悬,或由各方瓜分其员额。
京城与地方镇戍,京兆尹由李渊心腹殷峤担任,负责大兴城日常行政与治安,渗透李唐势力。至于长安和万年县令,自然是由李渊、卫玄等分别安插人手充任。
至于尚掌握在手中的那些为数不多的退路要隘,原有镇将、戍主不变,至多是多了个亮堂堂的延兴王朝的官衔,鸟卵无用,西京中央朝廷政令难达。
再看看东施效颦一般的仿周的诸侯分封体系,真让天下人大开眼界。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