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戳完全是混乱的。不同纪元的计时方式混杂在一起,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损坏和缺失。
不仅如此,许多关键时段的记录,直接显示为【数据块丢失】,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信息黑洞。
任何试图通过关键词“异常波动”进行检索的行为,都将是徒劳的。因为你根本无法确定,你找到的“异常”,是发生在一百年前,还是一千年前。
对于普通的审计员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光是整理这些混乱的时间线,就足以耗尽他们全部的精力。
但古一G一凡的逻辑模型中,没有“混乱”这个概念。
只有“未排序的数据”。
他的意志,分化为三道并行的处理指令。
【指令一:忽略所有日志内部记录的‘事件时间戳’。以【天枢】系统生成该条日志时记录的‘系统时间戳’为唯一标准,对所有日志进行强制重排序。】
【指令二:以‘丙七九零’位面标准日为单位,建立一条全新的、连续的时间轴。将所有重排序后的日志,映射到该时间轴上。】
【指令三:标记所有‘数据块丢失’的时间段,并从【天枢】主数据库中,调取该位面所属类型的‘标准法则运行模板’,对缺失数据进行填充标记,建立参照系。】
启动。
那片混沌的星尘,开始剧烈地旋转,重组。
无数混乱的,毫无关联的日志,在“系统时间戳”这个绝对的、不可篡改的基准下,被强行拉回了它们本应在的位置。
一条清晰的,从百年前延伸至今的时间长河,在玉璧之上缓缓铺开。
那些数据缺失的“黑洞”,则被半透明的“标准模板”数据所填充,如同在一条破损的公路上,标注出了每一个坑洞的位置和大小。
做完这一切,古一凡甚至没有耗费超过十分之一的“算力”。
现在,数据才是“干净”的。
他开始了第二步:比对。
他的意志,再次化作一个高效的差分比对程序。
他没有去寻找那些剧烈的,显而易见的“异常波动”。那种东西,如果存在,“开阳”的自动化脚本早就报警了。
他要找的,是最初的,最细微的那个“不同”。
他的“视线”,在时间轴上高速扫过。
正常的法则运行日志,其生成是有规律的,如同平稳的心跳。
而异常波动发生时,日志的生成频率、加密等级、涉及的法则模块,都会产生细微的偏离。
他的意志,在时间轴的“七十三年前”这个节点,停了下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噪点”。
一条关于“能量守恒法则”的常规校验日志,其文件大小,比前后一万条同类日志,多出了0.01%。
一个会被任何自动化巡查脚本判定为“合理误差”而忽略的细节。
古一凡的意志,却精准地将其锁定。
他没有立刻深入分析,而是继续向后检索。
很快,在“六十四年前”、“五十年前”、“三十八年前”……他陆续找到了数十个类似的“噪点”。
它们毫无规律,涉及的法则也各不相同。
但当古一凡将这些“噪点”日志全部提取出来,进行关联性分析时,一个共同的特征,浮现了出来。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