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噪点”日志生成前的万分之一秒内,总能追溯到另一条,看似毫不相关的系统记录。
【‘法则稳定模块-v2.7(已停用)’执行了一次标准的世界基准校对。】
一款来自“开阳”部门的,早已被淘汰的过时模块。
古一凡的逻辑模型,瞬间建立起了联系。
波动源头,与这个过时的模块有关。
但它不是直接原因。一个早已停用的模块,不可能持续产生影响。
这更像是一种“后遗症”。
就像一段写得不好的老代码,虽然主体功能被废弃了,但它在当年运行时,可能在系统的某个底层角落,留下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静态变量”或者一个错误的“注册表项”。
这个“残留物”,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
但当满足某些特定的,极其偶然的条件时,它就会被重新激活,对当前运行的法则,产生一次微不足道的干扰。
一次干扰,无关紧要。
但数十上百次之后,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了整个位面法则的紊乱。
找到了。
问题的根源,就是这个老旧模块在当年运行时,留下的“代码垃圾”。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追溯到这个模块在“丙七九零”位面的每一次具体使用节点,分析它到底留下了什么。
古一凡的意志,化作一道精准无比的查询指令,注入了那条被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时间轴。
目标:筛选出“法则稳定模块-v2.7”在该位面,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部署记录。
玉璧之上,时间轴飞速回溯。
最终,画面定格在了一百四十二年前的某一个瞬间。
一条孤零零的部署日志,悬浮在界面中央。
然而,在那条日志之下,还有一行小小的,呈灰色的,几乎无法被察觉的附属注释。
那不是系统自动生成的,而是当年执行部署操作的成员,留下的一段手写备注。
【临时工‘开阳-9527’完成首次部署测试。状态:运行良好。备注:这玩意儿真难用。】
开阳-9527。
古一凡的意志,在看到这串符文的瞬间,就将其与自己所有的分析结果,彻底剥离开来。
他要提交的,是一份关于“丙七九零”位面法则波动的技术分析报告。
而不是一份关于“某个疑似故人的历史踪迹”的调查档案。
他的逻辑模型清晰地划分了边界。
报告的核心,是“法则稳定模块-v2.7”这个已经停用的代码本身,以及它在系统中留下的“技术债务”。至于当年是谁部署了它,留下了什么备注,这属于“操作人员信息”,在“日志核查”的范畴之外。
贸然提及,只会引发不必要的关联。
他的意志,迅速化作一系列指令,将那份繁复的分析过程,重新进行编排、删减、润色。
他抹去了自己那近乎作弊的“数据清洗”过程,将其伪装成一次“基于系统时间戳的暴力排序与交叉验证”。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