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看着桌上摊开的江南水利图,指尖点在标注“淤塞”的河段上:“黄将军,这些河道要是再不修,等汛期来了,百姓们的庄稼怕是又要遭殃。”
黄宁俯身细看地图,眉头微微蹙起:“江南多水,水利本是命脉,战乱这几年,堤坝溃了、河道堵了,确实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他转头对苏州知府道:“立刻传令下去,统计各州县需要修缮的水利设施,包括河道、堤坝、水渠,务必详细,傍晚前报给我。”
苏州知府连忙应道:“属下遵令,这就去安排人手核查。”
知府离开后,太子有些担忧地问:“修缮水利可不是小数目,咱们现在的银子和人力够吗?”
黄宁沉吟道:“银子方面,之前富商捐了些,我再上奏皇上请拨专款;人力的话,可以发动百姓出工,官府管饭,也算给大家添份收入。”
太子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既解决了人手问题,又能让百姓多得些实惠,一举两得。”
正说着,林小虎端着两碗刚温好的茶水进来,听到两人的话,忍不住插话:“大人,我老家那边修水渠时,就是官府牵头,百姓出力,修完后浇水可方便了。”
黄宁笑着点头:“看来这法子各地都适用,等统计结果出来,咱们就着手安排。”
傍晚时分,苏州知府拿着厚厚的统计册匆匆赶回,脸上满是凝重:“将军,殿下,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光是苏州境内淤塞的河道就有十几条,溃坝的地方也有七八个。”
黄宁接过统计册,一页页翻看,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其他州县呢?”
“常州、湖州那边也差不多,有些水渠年久失修,已经完全不能用了。”知府补充道。
太子凑过来看着统计册,脸色也沉了下来:“这么多地方要修,怕是要花不少时间。”
黄宁合上统计册,语气坚定:“时间再紧也要修,汛期不等人。明日我就上奏皇上,申请专款和工匠,同时组织百姓先清理那些淤塞严重的河道。”
当晚,黄宁挑灯写下奏折,详细说明了江南水利的破败情况和修缮计划,直到深夜才搁笔。
次日一早,奏折便由快马送往长安,黄宁则带着太子去了城郊的河道现场。
站在河岸上,眼前的景象比统计册上描述的更触目惊心:河道里堆满了淤泥和杂物,水面狭窄得只剩中间一条细流,两岸的堤坝也多处塌陷。
几名正在河边洗衣的妇人看到黄宁和太子,连忙上前诉苦:“大人,这河堵了快两年了,去年汛期雨水大,庄稼全被淹了,今年再不修,日子可没法过了!”
黄宁安抚道:“大嫂放心,官府已经打算修河道了,过几日就动工,以后你们再也不用怕淹水了。”
妇人们闻言,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连连道谢。
太子看着浑浊的河水,轻声道:“原来水利对百姓这么重要,我以前在宫里,从来不知道这些。”
黄宁道:“民以食为天,而江南的粮食收成全靠水利,修好这些河道堤坝,才能让百姓安稳过日子。”
两人在河边查看了许久,又去了几处溃坝的地方,直到中午才返回知府衙门。
刚进门,差役就来禀报:“将军,长安传来旨意,皇上准了您的奏折,专款和工匠三日后就到。”
黄宁心中一喜:“太好了!有了皇上的支持,修缮水利就更顺利了。”
太子也高兴地说道:“这下咱们就能尽快动工了,百姓们也能早安心。”
接下来的几日,黄宁和太子忙着筹备水利修缮的事,一边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杂物,一边安排人搭建工匠的临时住处。
江南的百姓听说要修水利,都十分踊跃,纷纷主动前来帮忙,短短两天就聚集了上千人。
三日后,长安派来的工匠和专款如期抵达,黄宁立刻召开会议,将工匠和百姓分成几组,分别负责不同的河段和堤坝。
开工那天,各州县的施工现场都热闹非凡,百姓们拿着锄头、铁锹清理淤泥,工匠们则指挥着修缮堤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黄宁和太子也没闲着,每天都要去各个施工现场巡查,了解工程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日,两人来到常州的河道施工现场,刚走过去,就看到一群百姓围在一起争吵。
黄宁连忙走上前,问道:“怎么回事?为何停工争吵?”
一名年长的百姓站出来,叹了口气:“大人,我们和邻村的人争引水的事,他们说这河道修好了,水要先流进他们村的田地,可我们村的庄稼也急着用水啊!”
旁边邻村的百姓立刻反驳:“我们村离河道远,水流到我们那儿本来就慢,要是不先给我们,庄稼早就干死了!”
两村的百姓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就要动手。
太子皱起眉头:“引水这事总得有个规矩,怎能说抢就抢?”
黄宁却没有立刻表态,而是问旁边的工匠头目:“这条河道修好后,水流能覆盖多少田地?两村的田地位置如何?”
工匠头目连忙回道:“回将军,这条河道修好后,两村的田地都能覆盖到,只是东村离河道近,西村离得远些。”
黄宁点点头,对两村的百姓道:“大家别急,引水的事好商量。西村离河道远,水流到得慢,可以先开闸给西村引水两个时辰,然后再给东村引水,这样两村的田地都能浇到水,如何?”
东村的百姓有些不情愿:“可我们离得近,凭什么要等他们?”
黄宁耐心解释道:“西村的情况确实更紧急些,而且轮流引水也公平,今天西村先引,明天就东村先引,这样大家都不吃亏。”
工匠头目也附和道:“将军说得对,轮流引水是最公平的法子,我们可以在河道上多开几个闸口,控制水流,保证两村都能浇到水。”
两村的百姓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法子确实可行,便不再争吵,纷纷拿起工具继续干活。
太子看着黄宁,佩服地说:“黄将军,你总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法子,要是我,肯定想不到这样的好主意。”
黄宁笑了笑:“只是多站在双方的角度想想罢了,解决问题不能只看一面,得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两人继续巡查,走到一处堤坝施工现场时,看到几名工匠正围着一名百姓说着什么,百姓的脸上满是焦急。
黄宁走上前,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工匠头目连忙禀报:“将军,这位大哥说他家的祖坟就在堤坝后面,要是修堤坝,就得迁坟,他不愿意。”
那名百姓连忙道:“大人,这祖坟是我们家的根,迁坟是大事,万万不能啊!求您通融通融,换个地方修堤坝吧!”
黄宁皱起眉头,走到堤坝后面查看,只见一片低矮的土丘,确实是片坟地,而这片堤坝正好是防洪的关键位置,不能轻易改动。
他沉吟片刻,对百姓道:“大哥,我知道祖坟对你们家很重要,但这片堤坝关系到下游十几个村子的安危,要是不修,汛期来了,村子都会被淹,到时候别说祖坟,连家都没了。”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