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坐下,目光如电,扫视着阶下的臣民。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金戈铁马的将军,而是这片土地至高无上的主宰。
吉时已到,司礼官高声唱喏:“吉时到,请皇帝陛下登基——”
王新起身,在司礼官的引导下,来到殿前设立的祭天坛前。
他亲自点燃祭天之火,烟雾袅袅升起,仿佛在与上天沟通。
读祭文,向天地宣告自己继承大统的决心,承诺将“敬天法祖,爱民如子,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祭天礼毕,王新回到御座。
政务院总理高寻手捧传国玉玺,缓步上前。
这方玉玺,是用燕王所献,就是传自大秦的那一枚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司礼官的声音再次响起,传遍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王新用他那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宣读了登基诏书。
他宣布,定国号为“武”,寓意重振华夏荣武;改元为“开元”,寄托着开启一个全新盛世的宏伟愿景。
暂定都洛阳,以其“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象征新王朝的中心地位。
诏书中,他大赦天下,免除百姓三年赋税,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政务院要,广开言路,选贤任能。
每一条法令,都直指民心所向。
当“皇帝万岁,大武万岁”的欢呼声如山崩海啸般响起时,整个洛阳城沸腾了。
百姓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喜极而泣。
这五百年的苦难与等待,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真挚的祝福与希望。
孩子们被父亲举过头顶,挥舞着小手,虽然他们可能还不懂“皇帝”和“大武”的全部意义,但他们能感受到那份弥漫在空气中的喜悦与安宁。
登基大典的辉煌与隆重,是向天下宣告一个时代的开始。
而真正让这个时代稳固下来的,则是大典之后,王新所推行的一系列深思熟虑的制度安排。
他深知,武力可以夺取天下,但唯有制度与民心才能守住天下。
因此,在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上,他便向全体臣工阐明了新王朝的执政核心。
“朕自起兵以来,所倚仗者,非唯刀兵,更是人心。今日之大武,非一人一姓之大武,乃天下万民之大武。”
王新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前朝之弊,在于君权过专,下情不能上达,政令不出都门,朕不欲蹈此覆辙。”
他正式宣布,延续并完善在战争时期已初具雏形的“政务院制度”。
政务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中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下设教育部、组织部、外交部、农业水利部、国防部、工业部等核心部门。
在军事上,王新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宣布,天下兵马最高统帅权归于皇帝一人。
总参谋部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主管全国军务,包括战略制定、军队训练、将领任免、后勤调配等。
总参谋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形成了“帅(皇帝)-幕(总参)-将(各地将领)”三级指挥体系。
这一改革,彻底根除了五代以来“兵骄将悍、拥兵自重”的顽疾。
将领们只有带兵作战之权,而无调动军队之权,军队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中央。
同时,王新下令在全国各地组建政府,推行军政分治。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治理民政、发展经济、安抚百姓,而军队则驻扎在固定的军营,专注于训练与防御,不得干涉地方政务。
这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如同为新生的武朝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政令畅通,百废待兴。
在政务院的统筹下,各地政府迅速建立起来,流民被安置,荒田被开垦,商路被打通。
曾经因战乱而凋敝的城市,重新恢复了生机。
江南的丝绸、茶叶,中原的粮食、瓷器,辽东的人参、皮毛,通过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洛阳。
百姓们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明天会不会有军队来抢走他们的粮食,不再需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家破人亡。
他们可以在田地里安心耕作,在集市上自由交易,在夜晚安然入睡。
孩子们被送进新开办的学堂,朗朗的读书声取代了昔日的哭喊声。
王新,这位从血与火中走出的开国皇帝,并没有沉醉在权力的巅峰。
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章,与政务院的官员们商讨国策。
国家的大基建也开始了,修水库、铁路、公路、粮仓。
从泉城修往洛阳的铁路,也在沿线多点进行施工,因为动用了大量的劳力和物力,加之沿路都是平坦地势,一年多时间,火车就通到了洛阳城下。
当皇帝陛下的专列号开进洛阳火车站,嘈杂声和喧嚣声突破天际。
人群中突然有人高喊,“陛下万岁,大武万岁!”
激动的百姓,立刻跟着呐喊道,“陛下万岁,大武万岁!”
“陛下万岁,大武万岁!”
在检阅台上的王新看的百姓的呼喊,内心也是心潮澎湃。
他用手高高压下,看到的百姓立刻安静下来,没过多久,百姓的目光都看向了高台上的皇帝。
王新声音洪亮的高喊道,“人民万岁,大武万岁!”
尽管王新的声音很洪亮,观礼的数万百姓,听到自己皇帝陛下喊出来的话,感觉应该是自己听错了。
直到又一声,“人民万岁,大武万岁!”
澎湃的声音好似都要掀开洛阳火车站的棚顶,他们没有听错,百姓泪如雨下,他们用更高的声音回应道,“陛下万岁,大武万岁!”
“陛下万岁,大武千秋万世!”
“陛下万岁,大武千秋万世!”
……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