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彻此举,绝非一时兴起。
所谓成立立法司,也更非简单地增设一个衙门。
在他对大庆未来政治结构的设想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应该交由不同机关执掌,令其各自独立运作,又相互牵制平衡。
听起来很熟悉,其实这就是‘三权分立’雏形,只是大庆尚有世家和皇权的参与。
他比谁都清楚,三权分立制度绝非民主的终极答案。
在前世西方的政治实践中,三权分立几乎从未真正实现过,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十分普遍。
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权力,还可以通过委托立法部分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参与行政机构的政策制定;国会则能够利用拨款权,参与行政决策等。
而在这个封建土壤深厚的时代,三权分立又能扎根多深、发挥多大效用,尚且是未知之数。
但,它至少能在这铁板一块的旧秩序上,撬开一道缝隙,为民主思想萌发的新芽,让出一线阳光与空间。
李彻曾无数次思考过,为何封建王朝如此稳固?
其实前世的清末,也曾经寻求立宪,走向民主。
但却是举步维艰,阻力重重,最终还未能立宪便被推翻了。
其实大清那个鸟样子,即便没被推翻,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归根结底,在于民智未开,绝大部分百姓被压迫太久,处于愚昧之中。
而想要开启民智,只有大力推行教育,打破世家门阀对知识的垄断。
除此之外,还有更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削弱那套实行了几千年、严密而强大的封建官僚体系,停止士大夫阶层对亿万黎庶的压迫。
‘青天大老爷’听起来是个美好的词汇,承载着百姓对清官的无限期盼。
可若民众的头顶永远悬着一位乃至一群‘青天大老爷’,凡事都指望着他们来做主,来为自己申冤。
那么独立的公民意识便永无萌芽之日,真正的民主思想更无从谈起。
人民,将永远无法学会为自己负责,无法真正地站立起来。
这就是所谓的膝盖软,别说在古代了,即便到了后世,这种情况也没能完全消除。
因此,李彻推行初步的三权分立,其深层用意,就是要为天下平民百姓争取宝贵的成长时间。
唯有先将官僚手中那难以制约的权力加以分割、削弱,才能将更多的权利与空间让渡出来。
大庆未来的政治格局,才有可能引导民众逐步参与进来,学习自治。
他看着面露震撼的文载尹,沉声解释道:“文老,如今的朝廷实质上已有两套班子,内阁算一套,总揽机要;朝廷六部是另一套,分管具体政务。”
“朕需要他们二者互相牵制,避免一方独大,但眼下看来,他们之间的制衡之力还远远不够。”
“不说别人,就说文老您,手里管着立法之事,还想着回到内阁。”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有两套班子,但掌握权力的终究是一群人,阶层终究被固化。”
李彻的话很直白,不像是帝王能对臣子说出来的,但文载尹终究不同,他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正人君子。
听了李彻的话,文载尹第一反应是面露羞愧之色:“陛下,老臣......”
李彻摆了摆手:“朕不是在埋怨你,朕知道,你也没想到这一层面。”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所以,朕需要创立一个立法司。”
“立法,绝非一劳永逸之事,不是说你今日编撰出一部《天兴大诰》,后世子孙便只能奉为金科玉律,一字不得更易。”
“法律是有时效性的,今日看来完美无缺的律条,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时移世易,很可能就成了漏洞百出、阻碍进步的‘弊法’。”
说的就是你,朱重八!
老朱的《大诰》算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了,世人皆知洪武帝允许百姓手持《大诰》告状,官差不允许阻拦,甚至家中有《大诰》者,还能减刑。
却不知《大诰》里面的内容,过分理想化,对百姓的管理也过于严苛。
有些法条不说在后世落伍,放在老朱那个年代都不可能实现。
其实朱元璋的初心是好的,他能给予百姓上告的权力,却忽视了其存在的弊端,而家家皆有《大诰》,也让一些不法之徒有了铤而走险的胆量,毕竟还有减刑存在。
“立法司的作用,便在于此。”李彻深深看着文载尹,“你们不直接参与日常政务,却独掌对法律的解释、修订与完善之权。”
“你们要做的,是随时审视现行法条,剔除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弥补漏洞,使其能跟上时代变迁的脚步。”
文载尹听到此处,心中已是惊涛骇浪。
他的政治智慧不低,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立法司被赋予的权力是何等巨大。
它超然于日常行政之外,却手握界定一切行为准则的标尺,甚至能对世代相传的祖宗成法做出更改!
这简直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皇权。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