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3章 科举开始(2 / 2)

似乎看穿了文载尹内心的顾虑,李彻笑了笑,语气放缓道:“当然,法律绝非儿戏,不能说改就改。”

“立法司内部需要有审议与核查机制,外部也必须有相应的制约,譬如最终的裁决之权仍在朕手,重大修法也需经过廷议。”

“朕要的,不是又一个权力无限膨胀的衙门,而是一个严谨、独立、能与时俱进的立法机构。”

他的目光落在文载尹身上,充满了期许:“朕的臣子当中,文老是最刚正不阿的,行事有原则、守底线。”

“正因如此,朕才愿将这关乎国本的重任,托付于你。”

李彻站起身,走到文载尹面前,语气转为温和:“文老,此事关系重大,你不必立刻回复朕。”

“回去好好思量,这个摊子能不能接,愿不愿接,想清楚了再来给朕答复。”

说罢,将那本律法草稿放回文载尹手中。

文载尹手捧律法草稿,只觉得轻飘飘的,却又重如山岳。

“臣告退。”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躬身行礼,缓步退出了养心殿。

望着文载尹的背影,李彻也沉默了片刻,才回到桌案后面。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一步走得对不对,步子迈的是不是有些大。

李彻很清楚,民主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

或许下一代君王又滋生了野心,下一批朝臣又成为了优越的上层阶级,脱离了民众。

所以,李彻需要真正的盟友,一批真正的有识之士。

而这些人,都要从科举之中获得。

李彻继续将目光投向考卷,帖经、墨义之后,剩下的还有诗赋、经义、策问。

他不准备将诗赋搬上考卷,不是因为不喜欢,实在是诗赋这东西对治国无用。

当然不是因为李彻不喜欢诗赋,没有人不喜欢诗赋,那是人类浪漫情感的结晶。

但是,这种浪漫救不了国家。

李彻也很喜欢李白,甚至可以称得上崇拜,但喜欢归喜欢,自己若是唐玄宗,也不会用他李太白。

而经义和策问,就是可以搬上考卷的题目。

所谓经义,相当于今天的论述文,但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

考官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命题,要求考生阐发其微言大义,阐述其中的儒家思想和哲理。

经义就是进一步考察学子的学识,属于正统儒家学子的舒适区,但不是李彻的舒适区。

虽然李彻脑子里有原主的记忆,对四书五经也有所了解,但距离儒学大家可差的太远了。

所以经义还是要交给陶潜、文载尹这些大儒来出。

而策问则不同,相当于后世的申论或政策分析论文。

考官提出关于经史、时政、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实际问,要求考生发表见解,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如何整顿吏治、如何防御边患等。

目的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治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面的广度,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高层次的题目。

李彻思考片刻,提笔写下【如何开民智?】的考题。

至此,一份副卷便编纂好了。

李彻阅览了一遍,十分满意,感觉这套卷子比主卷更好,或许一个月后用这套卷子也无不可。

他将卷子卷好,用印泥封住,随后起身藏在身后书架的暗格之中。

“怀恩。”

“奴婢在。”

“看好这个书架,

“喏。”

一月的时光,倏忽而过。

春意尚未完全褪去,夏天便已经悄然降临,帝都却已被人潮与喧嚣点燃。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通往贡院的各条主干道上,已是人影幢幢,摩肩接踵。

来自天南地北的学子们,无论出身寒微还是家世尚存,无论年少气盛还是两鬓微霜,此刻都怀揣着同样忐忑的心情,汇成一股浩荡的人流走上街道。

今日,是新朝首次恩科会试之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