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诸葛亮大军几乎未费吹灰之力。
待魏军移营山间,他便即刻遣兵截断其水路;
复效仿梦中张合破马谡之策,反施于高迁。
先断粮道水源困敌,再趁魏军缺水慌乱之际,挥师猛攻。
高迁所部本就因连日被扰疲惫不堪,又遭断水、突袭双重打击,瞬间溃不成军。
诸葛亮顺势夺下街亭。
高迁在部下的保护下拼死突围,最终与数骑身免,狼狈北逃。
诸葛亮既夺街亭,通往关中的首道关隘自此贯通。
大军东行三百里,得至无数次梦到的那个地方——五丈原。
此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块平缓的高低。
此地地势开阔且易守难攻,是扎营安寨的好地方。
可在此稍作休整,再往陈仓而去。
但他并不着急进攻,一点也不着急。
背靠着整个凉州,不用攀山越岭,自有源源不断的粮草从河西走廊运到前线。
他可以慢慢的等,等最合适的机会。
大军有条不紊的安营扎寨。
李恢、阎圃二人主持其事,此二人皆为行事持重、干练能谋之士,一切都不用诸葛亮操心。
他又可以站在五丈原崖口,望向长安的方向。
只是这次,迎着的是温暖的春风。
闭上眼,又回忆起梦中之事。
那时,他带着最后的希望,开始了第五次北伐。
那时的他已经五十四岁。
不是他想连年动众,劳用民生。
而他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身体渐亏,时日无多。
想起先帝临终所托,自己却大业未竟,未能还复旧都,心中便涌出无限的遗憾与愧意。
他不能再等了。
他知道,他若一死,先帝兴复汉室的遗愿难以为继,蜀汉再无图取中原之机。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所以,他只能拼尽全力,在此一搏。
这一次,只为成功断垄,图取长安。
这一次,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汉中出发,进入褒斜道,规模可谓空前。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率领蜀汉军翻越秦岭来到郿县附近。
而司马懿则率军来到渭水北岸阻击。
他就在这里安营扎寨,而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水,背靠着渭水筑垒扎营。
他深知,司马懿所部虽甲械精良、士卒悍勇,但若摆开阵势决一死战,自己仍有把握将其击溃。
他心中迫切渴望与司马懿正面交锋。
只因他清楚,只需击杀此人,曹魏便再无能与他抗衡的将帅。
然司马懿亦非庸碌之辈,早已洞悉他的盘算,遂定下“龟守”之策。
意图耗尽蜀汉大军的粮草,终将他逼至粮草断绝之境,不得不无奈退军。
那时的诸葛亮深感国力贫弱的窘迫与无奈。
知以弱攻坚,徒损兵卒,亦难以得胜。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武功水西岸屯田种粮,与魏国百姓和平相处,做好长期对峙的准备。
但随着身体的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若再不能破局取胜,则北伐大业恐成泡影。
他开始试图引诱司马懿出战,甚至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以讽刺他纵持强兵锐卒,亦不敢出战。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