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大唐的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
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大和年初,唐文宗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由唐文宗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茶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
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首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
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清定在从负责对朱舍里部进行贸易的御用商人本间光重处获知朱舍里部缺少茶叶之事,自然就想到了后世最为常见的砖茶。
砖茶又称蒸压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是天朝茶商在湖北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产品。
茶砖的形状通常为长方体,表面平整,色泽深褐,质地坚硬。茶砖的紧压程度较高,这有助于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茶叶的品质。同时,茶砖在泡制时能够缓慢释放茶叶的香气和味道,使茶汤更加醇厚。
其实,砖茶的制造工艺并不繁琐:
一、在采摘茶叶的过程中选择新鲜嫩叶,通常使用晒青工艺将其处理为干茶;
二、将干茶进行破碎,以手工研磨为主(后世可以使用机械碾压的方法);
三、将破碎的茶叶与适量的水进行混合,让茶叶充分湿润;
四、将湿润的茶叶放入茶砖磨具(传统模具通常由木质或铁质制成,后世则多采用不锈钢等材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卫生标准)之中,使用手工施力将茶叶压制成砖状;
五、压制完成后,将茶砖从模具中取出,并进行修整,修整过程中,需去除边缘的毛刺和不平整部分,使茶砖更加美观;
六、待茶砖干燥后可以进行包装,以防止受潮和异味侵入,包装材料通常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茶砖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以保持其品质。
现如今,上杉家治下领国之中,盛产茶叶,且品质较好之地有骏河国的静冈茶、武藏国的狭山茶。
虽说山城已经被上杉家所静谧,但仍有不少领民因躲避战火而远走他乡,这就导致宇治茶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产量。
为此,清定只能将静冈茶、狭山茶销往朱舍里部,以换取战马、海东青、铜、金、银、大理石、玄武岩等朱舍里部控制范围内的特产。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