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卷着枯叶掠过四合院的灰瓦,将公告栏上那张刚贴上去的“人员调整通知”吹得哗哗作响。宣纸边缘已经微微发卷,上面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光泽,每一个字都像一块小石子,投进了院子里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
秦淮茹端着洗衣盆从东厢房出来,眼角的余光瞥见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湿漉漉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也凑了过去。“啥好事啊这是?”她笑着问,视线很快落在“人员调整”四个黑体大字上,心里咯噔一下——自打上个月二车间的老王被调去后勤,她就总觉得院里要动大动作。
“秦姐您看,”旁边的小护士小张指着通知上的名单,“咱院的医护组要分出去,单独成立‘流动医疗站’,常驻蓝溪村。”
秦淮茹的目光在名单上飞快扫过,当“秦淮茹”三个字撞进眼里时,手里的洗衣盆差点脱手。她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见傻柱挤了过来,粗着嗓子喊:“淮茹,你看这名单,咱食堂要归到‘生活保障部’,我被调去当组长了!”
傻柱手里还攥着刚买的二锅头,脸上红扑扑的,显然是高兴坏了。秦淮茹勉强笑了笑,手指在“流动医疗站”那一行划了又划,蓝溪村她去过一次,去年冬天给那儿的孩子打疫苗,山路陡得能崴断腿,住的土坯房四面漏风,这一去,怕是半年都回不了院。
“傻柱,你替我看看,这名单没写错吧?”她的声音有点发颤,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傻柱凑过来一看,拍了拍她的肩膀:“没错啊,你名字在第一个呢!领导说了,你经验最丰富,去了能镇住场子。”他没注意到秦淮茹瞬间发白的脸,自顾自地说,“以后我管食堂,保准让大伙儿顿顿有肉吃,你要是在那边缺啥,捎个信儿,我让二柱子给你捎过去。”
这时,许大茂叼着烟从西厢房晃出来,皮笑肉不笑地盯着公告栏:“哟,这不是秦大夫吗?要去蓝溪村当‘山大王’了?那边的光棍可多,你可得当心着点。”他的目光在名单上转了圈,突然笑出声,“我调到器材科当副主任了,以后你们领听诊器、手术刀,都得经过我手。”
秦淮茹没理他,转身往办公室走,脚步有些踉跄。办公室里,主任正拿着笔在调整方案上圈圈画画,见她进来,抬头笑道:“秦淮茹来了?正好,你这流动医疗站的负责人,得赶紧把名单敲定。我看了下,小郭、小李这两个年轻护士跟你去,手脚麻利,就是缺经验,你多带带。”
“主任,”秦淮茹咬了咬唇,“我能不去吗?院里的老人们离不开我,张大爷的降压药得盯着,李奶奶的糖尿病得按时测血糖……”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主任放下笔,叹了口气,“蓝溪村去年爆发过疟疾,今年雨水多,怕是要复发。那边缺医少药,你不去,难道让刚毕业的学生去填坑?”他顿了顿,语气软了些,“就去半年,半年后轮换回来,给你记三等功,工资涨两级。”
秦淮茹还想说什么,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一大爷拄着拐杖走进来,咳嗽着说:“淮茹啊,我听说你要去蓝溪村?”他往椅子上坐时,腰弯得像张弓,“我那药匣子你最清楚,哪样药吃多少,啥时候换,别人我不放心。”
“一大爷您放心,”秦淮茹赶紧扶他坐下,“我把您的用药表写清楚,让小张每天准时给您送过去,剂量一点都不会差。”她心里像被什么堵着,酸酸的——一大爷的儿子牺牲在抗洪前线,这些年全靠她照看,这一走,真不知道老人能不能习惯。
正说着,傻柱拎着个饭盒闯进来,里面是刚炖好的排骨,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办公室。“秦姐,吃点肉补补,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他把饭盒往桌上一放,“我跟主任说了,每个月我亲自去蓝溪村一趟,给你送吃的,带排骨、带红烧肉,保证你胖三斤。”
秦淮茹看着饭盒里咕嘟冒泡的排骨,眼眶一热,赶紧别过头:“傻样。”
傍晚时,公告栏前的人渐渐散了,只剩下二柱子蹲在地上,一遍遍地看名单。他是食堂的帮厨,这次被调到后勤组,负责全院的柴火供应。“柱子,还看啥?”傻柱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背,“以后劈柴的活儿归你了,好好干,等我啥时候升了部长,给你也谋个一官半职。”
二柱子挠了挠头,憨憨地笑:“柱哥,我就是想不通,为啥把刘婶调到门卫室了?她都七十多了,夜里值勤受得住吗?”
傻柱往门卫室的方向瞥了眼,刘婶正坐在小马扎上,戴着老花镜缝补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刘婶自己要求的,”他低声说,“她儿子在蓝溪村当教师,她想离儿子近点,门卫室能轮休,到时候能去看儿子。”
二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指着名单上的“许大茂”三个字:“他凭啥当副主任?上次他把过期的酒精卖给隔壁村的诊所,差点出人命。”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