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有埋伏!快撤!”李筠这才反应过来,连忙下令撤军,可此时山谷入口已经被宋军堵住,几万大军挤在山谷里,进退两难,乱作一团。
赵匡胤又下令:“全军出击!”
山顶的宋军士兵,拿着刀枪,顺着山坡冲了下去;山谷入口的宋军,也杀了进来;石守信则领着大军,从后面夹击。宋军三面合围,李筠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士兵们要么中箭身亡,要么被刀砍死,要么跪地投降,不到一个时辰,就死伤过半。
李筠骑着马,在乱军中拼命厮杀,身上被砍了好几刀,鲜血染红了铠甲。他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知道大势已去,不敢再恋战,领着剩下的几千人,杀出一条血路,往泽州方向逃去。
“追!”赵匡胤下令,“不能让李筠跑回泽州,否则他还会卷土重来!”
石守信领着五千骑兵,顺着李筠逃跑的方向追去。李筠的军队早已溃不成军,士兵们跑得气喘吁吁,不少人掉队,被宋军骑兵斩杀。李筠一路逃到泽州城下,刚想让守城士兵开门,就见泽州城头,已经插上了宋军的旗帜——原来,高怀德在截断李筠的粮草后,就领兵攻占了泽州,守城的将领见大势已去,已经投降。
“李筠!你已无路可逃,还不快快投降!”城头上,高怀德高声喊道,手里握着一把长枪,目光锐利地盯着李筠。
李筠看着城头上的宋军旗帜,又看了看身后追来的宋军骑兵,知道自己再也逃不掉了。他拔出青铜剑,看着身边的下属,声音沙哑:“我李筠一生征战,没想到今日竟败在赵匡胤手里!我宁死不降!”
说完,李筠举起青铜剑,朝着自己的脖子砍去。鲜血喷涌而出,李筠的身子晃了晃,从马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下属们见李筠自杀,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石守信领兵赶到,见李筠已死,连忙派人去给赵匡胤报信。
赵匡胤接到消息时,正在长平的营帐里查看战况。听完下属的禀报,他长舒一口气,走到沙盘前,指着泽州的方向:“李筠已死,泽州已破,潞州群龙无首,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次日,赵匡胤领兵前往泽州。进城时,百姓们都站在街道两旁,看着宋军的队伍,脸上没有丝毫恐惧,反倒有几分安稳——李筠起兵后,纵容士兵抢掠百姓,百姓们早已苦不堪言,如今宋军平定叛乱,他们终于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赵匡胤看着街道两旁的百姓,下令:“全军入城,不许惊扰百姓,不许抢掠财物,若有违反,军法处置!”
士兵们纷纷应着,进城后纪律严明,没有一个人敢惊扰百姓,百姓们见状,纷纷拿出家里的粮食和茶水,送给宋军士兵,街道上一片热闹的景象。
没过几日,潞州的守将见李筠已死,泽州已破,知道抵抗无用,主动打开城门,向宋军投降。至此,李筠叛乱,历时一个多月,终于被赵匡胤平定。
五月下旬,赵匡胤领着大军,从潞州返回汴京。进城那天,汴京的百姓们早早地就站在街道两旁,手里拿着鲜花和彩带,迎接宋军凯旋。看到赵匡胤骑着乌骓马,走在队伍最前面,百姓们纷纷欢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匡胤勒住马,看着欢呼的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抬手,朝着百姓们拱手:“多谢百姓们支持!大宋定不会让你们失望!”
回到皇宫后,赵匡胤论功行赏——石守信战功卓着,封为天平军节度使,赏黄金百两;高怀德封为归德军节度使,赏锦缎百匹;慕容延钊、王审琦等人,也各有封赏。对于投降的李筠旧部,赵匡胤没有赶尽杀绝,只要愿意归顺大宋,就既往不咎,还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大臣们都劝赵匡胤:“李筠的旧部,都是后周老将,未必真心归顺,不如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再起兵叛乱。”
赵匡胤摇了摇头:“他们跟随李筠叛乱,大多是身不由己。如今李筠已死,叛乱已平,若再赶尽杀绝,只会让更多人恐惧,不利于朝堂稳定。朕相信,只要朕善待他们,给他们机会,他们定会真心归顺大宋,为大宋效力。”
果然,那些投降的李筠旧部,见赵匡胤不仅没有杀他们,还给予封赏和信任,都十分感激,纷纷表示愿意忠心归顺大宋,再也不会起兵叛乱。
平定李筠叛乱后,赵匡胤的威望越来越高,朝堂也逐渐稳定下来。
那些原本还对赵匡胤登基心存疑虑的后周旧臣,见赵匡胤不仅有勇有谋,能平定叛乱,还善待百姓、体恤下属,都纷纷放下疑虑,真心辅佐赵匡胤,大宋的根基,也因此更加稳固。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