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刺刀!前进!\"法军军官的喊声隐约可闻。
蓝衣白裤的法军排成散兵线,稳步向前推进。他们军容整齐,动作划一,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精锐。
冯子材眯起眼睛,估算着距离:\"三百步...两百步...一百五十步...放!\"
随着他一声令下,长墙上的清军突然现身,火枪、土炮一齐开火。冲在最前面的法军如割麦般倒下,后面的士兵慌忙寻找掩护。
\"稳住!继续射击!\"冯子材亲自督战。
法军遭到迎头痛击,但很快调整战术,以更加分散的队形继续进攻。双方在长墙前展开激烈交火,硝烟弥漫整个隘口。
战斗持续到午后,法军数次冲锋都被击退,但清军也伤亡惨重。突然,一发炮弹在指挥台附近爆炸,冯子材被气浪掀翻,额头鲜血直流。
\"父亲!\"冯相华、冯相荣连忙上前搀扶。
冯子材推开儿子们的手,自己站了起来:\"皮肉小伤,不碍事。\"他抹去脸上的血迹,观察战场形势。
法军正在组织又一次进攻,这次兵力更多,攻势更猛。部分法军已越过壕沟,开始攀爬长墙。
\"传令王德榜、苏元春出击!\"冯子材果断下令,\"相华、相荣,随我来!\"
他拔出佩剑,对周围将士高喊:\"诸位!今日之战,关系国家存亡!宁可战死,不做亡国奴!随我杀敌!\"
说罢,这位白发老将竟一手持剑,一手持长矛,率先跃出长墙。他的两个儿子紧随其后,持刀杀入敌群。
\"杀啊!\"清军将士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跃出长墙,与法军展开白刃战。
长墙下,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冯子材虽年近七旬,但身手矫健,长矛所到之处,法军纷纷倒地。他的两个儿子护在左右,三人如一把尖刀,直插敌阵。
与此同时,王德榜的湘军和苏元春的广西兵从两侧山林杀出,法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
尼格里上校见势不妙,急忙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清军已形成合围之势。
混战中,尼格里被一发子弹击中肩膀,险些落马,在亲兵拼死保护下才得以突围。
夕阳西下时,战斗结束,前隘尸横遍野,大部分是穿蓝白军服的法军。
清军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冯子材站在长墙上,望着溃逃的法军,脸上却没有喜色。
他转向身边的将领们:\"传令全军,稍作休整,明日追击!务必收复镇南关!\"
三月二十四日,清军乘胜南下。
法军溃不成军,丢弃大量武器装备,仓皇逃窜。
冯子材命王德榜率轻骑兵先行追击,自己亲率主力随后跟进。
镇南关的法军守军听闻前线惨败,不战而逃。
清军兵不血刃收复了这座边关重镇,关城虽被炸毁,但那块写着\"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的木牌被士兵们愤怒地砸得粉碎。
\"父亲,前方就是文渊城了。\"冯相华指着远处说道,\"探马来报,法军残部正向谅山撤退。\"
冯子材点点头:\"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务必在法军站稳脚跟前拿下文渊!\"
文渊城小墙矮,守军不足五百。见清军大兵压境,守将不战而降。
清军入城后,冯子材严令不得扰民,违者军法从事。
当晚,冯子材在文渊县衙召集军事会议。
\"诸位,\"他指着地图上的谅山,\"法军主力退守此处,据城固守。我军若强攻,必伤亡惨重。\"
王德榜提议:\"不如围而不攻,断其粮道,待其自乱。\"
冯子材摇头:\"法军援兵不日将至,拖延于我不利。老夫有一计...\"
他详细说明计划:派小股部队佯攻东门,吸引守军注意;主力则潜伏至西门附近,待夜深人静时攀墙而入。
\"此计甚妙!\"苏元春赞道,\"末将愿率敢死队先行登城!\"
三月二十八日夜,月黑风高。
苏元春亲率三百精兵,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接近谅山西门。
城墙上的法军哨兵昏昏欲睡,毫无察觉。
敢死队员以飞爪绳索攀墙而上,迅速解决哨兵,打开城门。
早已埋伏在外的清军主力一拥而入,城内法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
战斗持续到天明,法军大部被歼,少数残兵败将向南逃窜。
清军缴获大量军械物资,其中包括十余门先进火炮。
谅山光复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腾。而在法国巴黎,这场远东的惨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四月五日,冯子材在谅山举行庆功宴。酒过三巡,他举杯对众将说道:
\"此战之胜,非老夫一人之功,乃全军将士用命之果!\"
王德榜起身敬酒:\"若非冯帅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焉有此胜?末将敬您一杯!\"
冯子材一饮而尽,却叹道:\"可惜老夫年事已高,不能随诸位继续南下,收复更多失地。\"
苏元春拱手道:\"冯帅已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当保重身体。余下之事,交予我等便是。\"
宴席散后,冯子材独自登上谅山城头,望着南方的星空。
他知道,这场胜利虽然振奋人心,但改变不了大清积贫积弱的事实。法
兰西不会就此罢休,列强的虎视眈眈也不会因此停止。
\"但愿此战能让国人明白,\"他喃喃自语。
\"只要团结一心,我中华儿女绝不逊于任何外敌!\"
夜风吹拂着他花白的胡须,这位老将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高大。
在他身后,清军的旗帜在谅山城头高高飘扬,宣告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