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4集:非遗小课堂的“毕业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4集:非遗小课堂的“毕业礼”(1 / 2)

糖龙载梦:非遗小课堂的毕业答卷

温如霜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文件夹,屏幕里弹出的每张图片都裹着细碎的暖意——有学员用竹篾编出的迷你糖龙雏形,竹丝间还留着没捋顺的毛边;有绣到一半的莲瓣,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还有木雕木框的半成品,边缘刻坏的地方用虚拟橡皮擦改了又改。这是非遗小课堂三个月来的痕迹,像老匠人手里的绣线,一针一线都牵着心意。

“第一批学员要毕业了,得给他们一份能记住的礼物。”温如霜把平板放在工作室的木桌上,旁边摆着赵奶奶寄来的剪纸糖龙,红纸已经微微发脆,却依旧能看出剪子时的力道。她摩挲着剪纸边缘的龙鳞,突然想起风痕之前做的虚拟糖龙——要是让每个学员都把手艺融进糖龙里,这条龙不就成了最好的毕业礼?

消息发到社群时,正是傍晚,学员们的回复像雨后的春笋,一下冒了出来。第一条是林小满的,附带一张他正在雕木框的照片:“温老师!我要雕龙爪!之前总把嵌缝刻歪,这次肯定能做好!”紧接着是陈默的私信,文字后面跟着三个震动的表情:“我想绣龙背上的缠枝莲,用您教的软劲针法,再试试触感图找位置。”还有退休教师周阿姨,发了段她编竹篾的视频,竹条在手里转着圈:“我年纪大了,学绣线慢,编竹篮还行,糖龙的身体交给我吧!”

温如霜看着这些消息,把赵奶奶的剪纸铺在桌上,指尖顺着龙身比划——龙身用竹编,龙鳞用苏绣,龙爪木雕,龙角剪纸,还有百宝囊、龙尾、背鳍……能让学员们填的位置太多了,多得像撒在糖龙身上的星光。

一、针丝竹木里的心意

林小满坐在书桌前,把虚拟木雕软件调到最大。屏幕上是龙爪的轮廓,他握着触控笔,想起第一次学木雕时的窘迫——雕木框嵌缝,刻刀总往剪纸豁口里偏,最后把好好的龙纹刻成了“断尾巴龙”。是小木老师在私信里教他:“雕嵌缝就像给朋友让位置,得先摸准剪纸的‘脾气’。”

这次他要雕的龙爪,得留出嵌缝装剪纸龙角。林小满先把陈默发的触感图导进软件,屏幕上立刻跳出细密的震动点,沿着龙爪的关节分布。他跟着震动的节奏下刀,刻刀划过虚拟木坯时,能听见“沙沙”的模拟声,像真的木粉落在桌上。刻到第三根龙爪时,触控笔突然顿了一下——嵌缝的深度没算准,比剪纸厚度少了0.2毫米。

“差一点都不行。”林小满点开回放,看着自己刚才的操作,把刻刀力度调小,重新刻了一遍。这次屏幕弹出“嵌缝适配成功”的提示,他才松了口气,又在龙爪边缘加了圈迷你缠枝纹——这是跟李师傅学的,绣线能绕着竹篾走,木雕也能绕着龙爪转。

陈默的绣绷架放在窗边,阳光透过玻璃落在绣布上,映出缠枝莲的底稿。他指尖按在绣布上,先摸了摸提前打印好的触感图——凸起的线条是莲瓣的轮廓,圆点是下针的位置。之前学苏绣时,他总找不到针脚的间距,陈默就把绣线的长度折成小段,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出来:“像数竹篾的根数一样,数着贴纸下针。”

今天绣的缠枝莲要绕着龙背走,得跟着竹编的弧度调整针脚。陈默把绣线穿进针里,指尖捏着针尾,先在触感图的圆点上扎了第一针。绣线穿过布面时,他能感觉到线的拉力,像牵着一根软乎乎的弦。绣到第三片莲瓣时,针脚突然歪了,他停下来,用指尖顺着绣线摸回去——原来竹编身体的弧度比底稿大,针脚得跟着往外挪一点。

他把触感图上的圆点用铅笔轻轻改了位置,重新下针。这次绣线绕着虚拟竹编的弧度走,莲瓣边缘刚好贴在竹丝间的缝隙里,像长在竹编上的花。绣完最后一针,陈默把绣布举起来,阳光透过布面,针脚的影子落在墙上,拼成了一小段龙背的形状。

周阿姨的竹篾放在阳台的藤椅上,一共十二根,是她特意从老家带来的楠竹劈的。她戴着老花镜,把竹篾放在热水里泡软,再用布擦干。第一次编竹篮时,她总把竹篾编错方向,竹阿婆在视频里教她:“编竹篮像走小路,横篾是桥,竖篾是路,得顺着桥走。”

这次编糖龙的身体,要比编竹篮难——龙身是弧形的,竹篾得弯出合适的弧度,还不能断。周阿姨把泡软的竹篾放在膝盖上,双手慢慢往里弯,竹丝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春天里竹子拔节。弯到第三根时,竹篾突然断了,断口的竹丝刺到手背,她没在意,把断竹篾放在一边,拿起新的继续试。

“慢一点,再慢一点。”周阿姨嘴里念叨着,指尖感受着竹篾的韧性,弯到差不多的弧度时,就用绳子固定住。等十二根竹篾都弯好,她开始编龙身,横篾和竖篾交错时,特意留了比平时宽一点的缝——这样后面绣龙鳞时,绣线能嵌在竹缝里,不会滑出来。编到龙身中间时,她还在竹篾间编了个小小的“福”字,藏在竹丝里,像给糖龙的小秘密。

还有剪纸的学员苏晓,她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红纸和剪刀。屏幕上是龙角的图案,她想起赵奶奶教的:“剪龙角要留活口,不然龙就不精神了。”苏晓先把红纸对折,用铅笔描出龙角的轮廓,剪刀尖顺着线条走,到活口的位置时,特意放慢速度,只剪到一半就停手——这样龙角卡进木雕嵌缝时,活口能露出来,透着光。

剪好的龙角放在桌上,苏晓拿起其中一个,对着灯光看,活口处的红纸像一片小花瓣,轻轻晃着。她突然想起第一次剪纸时,把龙鳞剪得七零八落,赵奶奶在私信里给她发了段剪剪纸的视频,老人家的手虽然皱了,却稳得很:“剪纸不怕错,错了再剪,剪着剪着就顺了。”

二、风痕的“纹路拼图”

风痕收到学员们的作品时,已经是毕业前一周。他把所有文件导入虚拟拼接系统,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堆零散的“零件”——周阿姨的竹编龙身、陈默的绣线莲瓣、林小满的木雕龙爪、苏晓的剪纸龙角,还有其他学员做的百宝囊、龙尾木框、背鳍绣片……像一堆没拼好的拼图。

“得让这些手艺‘认亲’才行。”风痕戴着耳机,点开竹编龙身的文件,屏幕上弹出竹篾的纹路数据——每根竹丝的粗细、间距、弧度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又点开陈默的绣线莲瓣,对比两者的弧度,发现周阿姨编竹身时留的缝,刚好能放下陈默的绣线针脚。

风痕调整着绣片的位置,让莲瓣的边缘贴在竹缝里,再用虚拟胶水固定。这时他发现,林小满的木雕龙爪嵌缝,和苏晓的剪纸龙角厚度刚好匹配,龙角卡进嵌缝里时,屏幕传来“咔嗒”一声轻响,像真的木与纸扣在了一起。

“还有纹路的呼应。”风痕手指在键盘上敲着,把李师傅之前教的缠枝纹数据调出来。林小满龙爪上的迷你缠枝纹,和陈默莲瓣上的缠枝纹,刚好能连在一起,他顺着纹路的走向调整龙爪的角度,让两道缠枝纹像藤蔓一样绕着龙身走。

最麻烦的是龙尾——学员王磊雕的龙尾木框,和周阿姨竹编龙身的衔接处总是对不上。风痕反复对比两者的尺寸,发现周阿姨的竹编龙身比设计图宽了0.5厘米,他没有直接修改竹编,而是把龙尾木框的边缘刻了道浅槽,让竹编的末端能卡进槽里,这样既保留了周阿姨的手艺,又让衔接处严丝合缝。

拼接进行到半夜,屏幕上的糖龙渐渐有了模样。风痕揉了揉眼睛,点开“纹路呼吸”效果——竹编的纹路会随着虚拟风轻轻晃动,绣线的光泽会慢慢明暗,木雕的木纹里会透出淡淡的光,剪纸的活口处能看到细碎的光点。他把糖龙放大,从龙角看到龙尾,每个部分都带着学员的痕迹:周阿姨竹编里的“福”字、陈默绣线里歪掉的那针、林小满龙爪上补刻的缠枝纹、苏晓龙角上没剪齐的活口……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倒让糖龙有了生气,像真的长在手艺里。

第二天,风痕把拼接好的糖龙发给温如霜。温如霜点开视频,看着糖龙在屏幕里游动,竹编的身体晃着,绣线的龙鳞闪着光,木雕龙爪踩着光点,剪纸龙角透着红。她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小课堂刚开课时,学员们连竹篾都握不稳,现在却能一起拼出这样一条龙,眼眶一下子热了。

“风痕,能不能加个‘触摸’功能?”温如霜给风痕发消息,“让学员们能摸到自己做的部分,感受到别人的手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