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痕立刻着手修改。他给每个学员的作品部分都加了专属震动——竹编部分是竹篾摩擦的短震动,绣线部分是线穿过布面的长震动,木雕部分是刻刀划木的重震动,剪纸部分是剪刀剪红纸的轻震动。学员们点开糖龙,指尖碰到自己做的地方,就能感受到熟悉的震动,还能顺着震动摸到其他学员的作品,像手拉手一样。
三、毕业典礼上的糖龙之光
毕业典礼定在周六上午,文化馆的大屏幕早早亮了起来,上面循环播放着学员们的创作视频——周阿姨弯竹篾的手、陈默摸触感图的指尖、林小满握触控笔的姿势、苏晓剪红纸的剪刀……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来看,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他们在做龙吗?”
学员们陆续到齐,大多是年轻人,还有几个像周阿姨一样的长辈,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实体手艺品——林小满雕的小木框、陈默绣的小莲瓣、周阿姨编的迷你竹篮。陈默坐在第一排,身边放着他画的触感图,纸上的凸起线条被摸得有些发亮。
十点整,温如霜走上台,手里拿着赵奶奶的剪纸糖龙:“三个月前,我们带着对非遗的好奇走进小课堂,现在,我们要用一条糖龙,交出自己的毕业答卷。”她抬手示意,大屏幕暗了下来,接着,一条金光闪闪的糖龙从屏幕左侧游了出来。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糖龙游动时的细微声响——竹篾的“沙沙”、绣线的“叮叮”、木雕的“咚咚”、剪纸的“簌簌”。糖龙的身体是周阿姨编的竹篾,泛着浅黄的光;龙鳞是学员们绣的莲瓣,粉的、白的、浅绿的,像撒了一层花;龙爪是林小满雕的木雕,指甲上还刻着缠枝纹;龙角是苏晓剪的剪纸,活口处透着红,像燃着的小火焰。
“大家可以试着触摸屏幕。”温如霜的声音响起。林小满第一个站起来,指尖碰到龙爪的位置,屏幕传来熟悉的震动,他顺着震动往上摸,摸到陈默的绣线莲瓣,长震动裹着短震动,像两个人的手碰在了一起。陈默也伸出手,指尖划过龙背的缠枝莲,震动从指尖传到心里,他突然想起第一次绣错针时,温老师说的“绣线会记得你的心意”。
周阿姨慢慢走到屏幕前,指尖落在竹编龙身上,竹篾的震动让她想起编龙身时断的那根竹篾,她笑着摸了摸龙身中间的“福”字,那里的震动比别处更轻,像藏着的小惊喜。苏晓踮着脚,摸到龙角的位置,剪刀剪红纸的轻震动让她眼眶一热,她想起赵奶奶说的“活口要留着,龙才会活”。
大屏幕旁边,开始播放学员们的创作故事。林小满的视频里,他把雕坏的木框一个个存起来,说“这些都是我的老师”;陈默的视频里,他把触感图贴在墙上,每天睡前摸一遍,说“这样就能记住针脚的位置”;周阿姨的视频里,她把编好的竹篮送给邻居家的孩子,说“让孩子也摸摸竹篾的软”;苏晓的视频里,她把剪好的剪纸贴在窗户上,说“这样阳光照进来,龙就会动了”。
“这条糖龙里,藏着你们的努力,也藏着非遗的未来。”温如霜的声音带着哽咽,“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是你们手里的竹篾、绣线、刻刀、剪刀,是你们愿意花时间去学、去做的心意。”
这时,屏幕上跳出四位老匠人的视频。竹阿婆手里拿着周阿姨编的迷你竹篮,竹丝在她手里转着:“我编了一辈子竹篮,第一次见年轻人把竹篾编得这么有劲儿,你们把手艺学活了,比我们厉害!”李师傅举着陈默绣的莲瓣,绣线在阳光下闪着光:“我教过很多人绣线,你们的针脚里有年轻人的灵气,以后就靠你们把这些手艺传下去啦!”张木匠拿着林小满雕的木框,刻刀在手里敲了敲:“雕木框要用心,你们做到了,这条龙的爪子,比我雕的有精神!”赵奶奶拿着苏晓剪的龙角,红纸在她手里晃着:“剪纸要留活口,你们留的活口,让龙有了生气,好,真好!”
视频结束时,全场响起掌声,有人擦了擦眼睛,有人举着自己的手艺品对着屏幕,像在跟糖龙合影。温如霜从身后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是用竹篾、绣线、木片、红纸做的迷你毕业徽章,每个徽章上都有一个小糖龙:“这是给大家的毕业礼,希望你们带着它,把非遗的温度传下去。”
四、糖龙之后,是更长远的路
毕业典礼结束后,林小满在社群里发了条消息:“我们组建个传承小队吧,继续教别人手艺!”回复几乎是秒来的,陈默发了个“双手赞成”的表情,周阿姨说“我可以教编竹篮”,苏晓说“我教剪纸”,还有二十多个学员跟着报名,像一群追着糖龙的孩子。
传承小队的第一次活动,定在社区的活动室。林小满带了木雕工具,教孩子们雕迷你木框;陈默打印了很多触感图,教听障朋友摸绣线的位置;周阿姨带了竹篾,教老人们编简单的竹篮;苏晓带了红纸和剪刀,教小朋友剪小灯笼。
温如霜也来了,她看着林小满耐心地教孩子握刻刀:“慢慢来,刻坏了没关系,老师也刻坏过很多个。”看着陈默跪在地上,让听障朋友摸他手里的绣线:“你看,线是软的,针脚要跟着软劲走。”看着周阿姨帮老人捋竹篾:“别着急,竹篾会等你的。”看着苏晓握着小朋友的手剪灯笼:“剪到这里停一下,留个活口,灯笼会更亮。”
有个小朋友雕完木框,举着跑到温如霜面前:“老师,我能把木框贴在糖龙上吗?”温如霜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当然可以,以后这条糖龙会越来越大,装着更多人的手艺。”
陈默还去了听障学校,带了他画的触感图和绣线、竹篾。他把触感图铺在课桌上,让孩子们摸上面的凸起:“这是莲瓣的样子,我们用绣线把它绣出来。”他握着孩子的手,教他们穿针引线,绣线穿过布面时,他会让孩子感受线的拉力:“这就是软劲,像春风吹过竹子。”
有个孩子绣完一朵小莲瓣,举着布面贴在脸上,陈默知道,孩子是在感受绣线的温度。他拿出自己绣的缠枝莲,放在孩子手里:“你看,我们的莲瓣连在一起,就是糖龙背上的花纹。”孩子眼里闪着光,用手语比了句“谢谢”,陈默也用手语回:“我们一起让更多人摸到手艺的温度。”
周阿姨把学员们编的竹篮收集起来,送给村里的留守儿童。她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蜻蜓,竹篾在手里转着,能飞很远。有个孩子问:“周奶奶,竹蜻蜓能飞到糖龙那里吗?”周阿姨笑着说:“能,只要你想着它,它就能飞到。”
苏晓则在学校里开了剪纸社团,她教学生们剪各种非遗图案,剪好的剪纸贴在学校的走廊里,像一条长长的非遗画卷。有次社团活动,学生们一起剪了条大糖龙,贴在教学楼的墙上,阳光照进来,红纸透着光,像糖龙在游动。
温如霜偶尔会把学员们的新作品发给四位老匠人。竹阿婆看到孩子们编的竹蜻蜓,笑着说“竹篾活了”;李师傅看到听障朋友绣的莲瓣,说“针脚里有心意”;张木匠看到孩子们雕的木框,说“刻刀握得稳了”;赵奶奶看到学生们剪的糖龙,说“活口留得好”。
这天晚上,温如霜坐在工作室里,点开风痕更新的虚拟糖龙——屏幕里的糖龙比之前更大了,身上多了很多新的手艺:有小朋友雕的木框、听障朋友绣的莲瓣、留守儿童编的竹蜻蜓、学生们剪的剪纸……风痕还加了个“传承地图”,每个新作品的位置都标在地图上,像撒在大地上的星星。
温如霜指尖划过糖龙,屏幕传来熟悉的震动,竹编的、绣线的、木雕的、剪纸的……这些震动裹在一起,像一群人的心跳。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傍晚,自己对着赵奶奶的剪纸发呆,没想到现在,这条糖龙已经载着这么多人的心意,飞到了这么多地方。
窗外的月光落在桌上,照亮了赵奶奶的剪纸糖龙。温如霜拿起剪纸,对着月光看,龙鳞的活口处透着光,像糖龙在眨眼睛。她知道,这只是开始,糖龙还会继续游下去,带着更多人的手艺,更多人的心意,把非遗的温度,传到更远的地方。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