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34集:糖龙载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4集:糖龙载梦(1 / 2)

非遗小课堂的毕业答卷

温如霜指尖划过电脑屏幕上的文件夹,“非遗小课堂学员作品”几个字账,有苏绣针脚的对比照片,有木雕嵌缝的失败复盘,还有听障学员画的震动触感示意图。窗外的竹溪村飘着细雨,竹阿婆院子里的竹篾在雨雾里泛着淡青,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小课堂刚开课时的模样。

那时社群里满是忐忑的提问:“我连针都拿不稳,能学会苏绣吗?”“听不见声音,怎么跟着学剪纸的‘活口’?”可现在,打开学员们最新发来的作品,连最基础的竹编篮子,都能看到有人在篾条间隙绣了迷你莲瓣,木雕盒子的边缘,还留着适配剪纸的嵌缝。温如霜摩挲着鼠标,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不如做个“毕业糖龙”,让每个人把学会的手艺都融进去,这条龙,就是他们最好的毕业礼。

消息在社群里发出去时,她还担心响应的人少,没成想半小时内,私信就爆了。第一个发来消息的是小林,一个在城市里做会计的姑娘,三个月前因为压力大想找个“能静下心的事”加入课堂,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竹编加苏绣的作品。她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里有竹篾碰撞的轻响:“温老师,我想编糖龙的身体!之前学竹编时,林舟老师说‘编龙身要像绕毛线,松紧要匀’,我想试试把苏绣的针脚密度融进去,让竹篾看起来像有龙鳞的纹路。”

紧接着,陈默的私信也到了。他是听障学员里最刻苦的一个,最初连虚拟刻刀的震动都摸不准,现在已经能自己画触感图。他发来一张手绘的示意图,上面用凸起的线条标着龙尾的形状,旁边注着小字:“想雕龙尾的木框,用之前学的嵌缝技术,留着放剪纸的‘活口’,再编个小竹篮当糖龙的百宝囊,里面放绣好的缠枝莲香囊。”末尾还附了个笑脸表情,温如霜仿佛能看到他坐在屏幕前,一笔一划画示意图时认真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温如霜就带着消息去了竹阿婆家里。竹阿婆正坐在廊下劈竹篾,青竹在她手里转着圈,刀刃落下的地方,篾条薄得能透光。“阿婆,您看,孩子们想一起做条糖龙当毕业礼。”温如霜把小林的竹编计划给她看,竹阿婆眯起眼,手指点在“苏绣针脚融竹编”那行字上,突然笑了:“这丫头心思细!编龙身的竹篾得选‘二青篾’,软韧度刚好,绣线要用‘冰丝’,下雨都不褪色。我这就挑些好篾条,让小林照着练。”说着就起身去里屋翻竹筐,竹筐里的篾条按粗细码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捆,还是三个月前她特意为小课堂准备的。

去李师傅的绣坊时,她正对着一盏台灯绣莲瓣。绣绷上的红绸布已经绣了半朵莲,金线绕着粉线转,像沾了露水的花瓣。温如霜把陈默想绣缠枝莲的事一说,李师傅立刻把绣针放下,从抽屉里翻出几轴丝线:“听障的孩子不容易,绣缠枝莲得用‘盘金绣’,线硬点好摸,我把线轴上都缠个小疙瘩,他摸着手感能更准。”她拿起一轴金线,在指尖绕了绕,“之前教他‘打籽绣’时,他总怕针脚歪,现在能主动绣龙背上的花纹,比我当年强多了。”

风痕接到温如霜的电话时,正在调试虚拟场景的光影。他原本做的糖龙模型只有基础轮廓,现在要把近百个学员的作品拼进去,得重新设计拼接逻辑。“我得给每个学员的作品做‘适配接口’,比如小林编的龙身,要留着能贴苏绣的位置;陈默雕的龙尾木框,嵌缝的深度得刚好能卡进剪纸。”他对着屏幕上的龙身模型比划,“还要加个‘纹路对齐’功能,比如木雕的龙纹要顺着竹编的走向,剪纸的‘活口’得对着苏绣的莲瓣间隙,这样拼起来才像一条完整的龙,而不是一堆零件。”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课堂的社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小林每天晚上下班就躲进书房,桌子上摊着竹篾、绣线和笔记本,笔记本上画满了格子,标着“每五根竹篾绣一针”“龙身弧度30度”。有天晚上她编到凌晨,竹篾突然断了,眼泪一下子就掉了——那是竹阿婆特意寄来的二青篾,最适合编龙身的部分。她拍照发给竹阿婆,没成想半小时后,竹阿婆发来一段视频,老人家穿着睡衣坐在廊下,手里拿着新劈的竹篾:“丫头别急,竹篾断了是常事,你看,劈的时候顺着竹纤维的方向,再泡半小时温水,就不容易断了。”视频里的雨还没停,竹阿婆的头发上沾着水珠,却笑得特别暖。

陈默则把自己的书桌改成了“触感实验室”。他在虚拟木雕软件里雕龙尾木框时,总摸不准嵌缝的位置,就用硬纸板剪了个龙尾的形状,在上面刻出深浅不同的槽,每天用手指反复摸,记住“深槽对应剪纸的大活口,浅槽对应小活口”。有次温如霜去看他,发现他的指尖都磨红了,却还在对着纸板上的槽比划。“想让其他听障朋友以后学的时候,能更快找到位置。”他用手语比划着,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条龙的尾,要让所有人都能摸懂。”

学员里还有个叫阿杰的男生,之前是做机械设计的,学木雕时总爱用“工程师思维”——他把木雕嵌缝的深度、角度都做成了表格,甚至用3d打印了个迷你嵌缝模具。这次他主动要做糖龙的龙爪,说要“用木雕的嵌缝技术,让龙爪能抓住竹编的篮子”。他发来的设计图里,龙爪的每根指头上都留着小嵌缝,刚好能卡住小林编的竹篮提手,.5毫米”,看得温如霜忍不住笑:“这哪是做手艺,简直是做精密仪器。”

风痕的工作量比所有人都大。每天晚上,他都要对着学员们发来的作品逐一调试。小林的竹编龙身发来时,他发现竹篾的弧度和糖龙模型的预设弧度差了1度,虽然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但他还是重新调整了模型:“龙身要圆得自然,差1度,后面贴苏绣时就会歪。”陈默的木雕龙尾寄来虚拟文件后,他特意加了“震动反馈”——当其他学员触摸龙尾的嵌缝时,会传来和陈默当初学习时一样的震动节奏,“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他摸过的纹路”。

最麻烦的是剪纸部分。有二十多个学员想参与剪糖龙的“活口”,有人剪龙角的豁口,有人剪龙鳞的间隙,还有人剪百宝囊上的窗花。风痕把这些剪纸扫描进系统,发现有几个剪纸的“活口”位置重叠了,他没有直接修改,而是建了个“剪纸拼接群”,让大家一起商量怎么调整。最后,剪龙角的学员把豁口往左边挪了1毫米,剪龙鳞的学员把间隙加宽了0.3毫米,既保留了每个人的设计,又让所有剪纸拼起来像一片完整的龙甲。

离毕业典礼还有三天时,“毕业糖龙”的虚拟模型终于拼好了。温如霜打开风痕发来的演示视频,屏幕上先是一片漆黑,接着,竹编的龙身从左到右缓缓展开,青绿色的篾条上,苏绣的金线龙鳞随着光影流动,像真的在发光;龙尾的木框上,陈默雕的嵌缝里卡着剪纸的“活口”,透光时能看到里面绣着缠枝莲的香囊;龙爪抓着竹编小篮,篮子里放着阿杰雕的迷你木雕盒子,盒子盖上贴着学员剪的窗花——上面剪着小课堂的logo,还有“非遗传承”四个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