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逸霄> 第655集:机器与手艺的“对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5集:机器与手艺的“对话”(2 / 2)

“这机器学不会‘留空’啊。”张爷爷看着屏幕笑着摇头,“编草编不能太较真,有时候故意错半根草,反而更有味道,机器太规矩,反而少了灵气。”

接连几日,沈砚泡在博物馆的数据分析室里,将采集到的泥塑和草编数据反复打磨。他调整算法模型,将刘婶指尖的力度波动和张爷爷编织的松紧变化融入其中,尝试让AI在生成纹样时保留一定的“随机性”,模拟手艺人创作时的细微偏差。

一周后,沈砚拿着终端找到温如霜,屏幕上显示着AI生成的几组新纹样——有融合了刘婶云纹韵律的牡丹纹,花瓣的弧度带着泥塑特有的圆润;有借鉴草编经纬结构的回纹,线条间的疏密变化透着自然的灵动。“我在算法里加入了‘手感参数’,让纹样生成时模拟手艺人的创作习惯,”沈砚语气中带着期待,“但我不知道这些纹样能不能用,还得请手艺人看看。”

温如霜立刻联系了刘婶。当刘婶看到AI生成的牡丹纹时,眼睛亮了起来:“这花纹好看,比我平时画的更精致,机器确实聪明。”她拿起一块泥坯,按照屏幕上的纹样开始创作。竹刀顺着纹样勾勒,可画到一半,她却停了下来,皱着眉头端详片刻,用手指轻轻将刚画的纹路抹掉一部分,重新勾勒。

“怎么改了?”沈砚疑惑地问。

“机器画的太‘满’了。”刘婶一边调整一边解释,“你看这里,牡丹花瓣的纹路应该往里收一点,留些透气的地方,不然看着憋得慌。机器只知道按规律画,可手艺得讲‘留白’,就像做人,太周全反而少了意思。”

她指尖再次动起来,在AI纹样的基础上,时而加粗线条,让花瓣更显饱满;时而删减几笔,让纹路更显灵动。原本精致却略显刻板的纹样,在她的调整下渐渐有了生气,每一笔都融入了她独有的手感,仿佛注入了灵魂。

“成了。”刘婶放下竹刀,将完成的泥塑放在阳光下,泥坯上的牡丹纹既有AI设计的精致构图,又有手作的温度与灵气。她拿起泥塑笑着对沈砚说:“这机器挺聪明,但少了点手的温度,得咱们人来补。”

沈砚看着眼前的作品,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AI能捕捉规律、生成图案,却无法复刻手艺人心中的“分寸”——那是岁月沉淀的审美,是情感与手艺的共鸣,是非遗传承中最珍贵的“人味”。

温如霜看着这一幕,心中有了新的想法。她决定在博物馆开设“传统与科技”特别展区,将AI生成的原始纹样、刘婶调整后的泥塑作品,以及沈砚采集数据时的影像资料一同展出。展区中央,虚拟糖龙的全息投影缓缓盘旋,龙鳞上交替闪现着AI生成的纹样和手作纹样,两种纹路相互交织,仿佛一场跨越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开展当天,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人驻足在AI纹样前,惊叹科技的精准;有人凝视着刘婶的泥塑,感受手作的温度。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展区里的对比屏幕说:“妈妈你看,机器画的像打印的,奶奶捏的像活的。”

温如霜站在展区角落,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扬起微笑。她知道,这场泥纹与代码的对话,不是科技对传统的替代,而是两者的共生——AI为非遗纹样注入了新的创意可能,而手艺人的温度,则让这些创意有了灵魂。就像刘婶说的,机器再聪明,也需要人的温度来弥补,而这份温度,正是非遗传承永不熄灭的火种。

沈砚走到温如霜身边,看着展区里的人群,轻声说:“我以前以为AI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终究要靠人。”

温如霜点点头,望向虚拟糖龙上交织的纹样:“科技是桥,传统是根,只有守住根,架好桥,非遗才能走得更远。”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展区的每一件作品上,AI生成的纹样在光影下闪烁着冷冽的精致,而刘婶的泥塑则泛着温润的光泽,两者在阳光下相映成趣,诉说着传统与科技共生的传承故事。这场始于纹样的探索,最终成为了非遗传承路上的一块新基石,让人们看到,在数字时代,非遗不仅能被看见、被记住,更能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绽放出全新的光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