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一公布,立刻在省内乃至更大范围内引发了热议。其力度和诚意,彰显了江泉求贤若渴的决心。
然而,秦风深知,单靠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追求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高端人才而言,城市的综合环境、发展潜力和文化氛围更为重要。必须“软硬兼施”,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
在教育配套上,刘玉凤牵头打响了“攻坚战”。她亲自协调,推动与省城知名中小学、医院建立合作办学、办医关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市属医院新院区。“要让人才来了,没有子女教育、家人医疗的后顾之忧!”这直击了许多人才选择安居地的核心关切。
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宣传部长郑强积极行动。依托雾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引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科技论坛、艺术展览,打造“江泉学术周”、“雾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学术气息,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
在创新创业生态优化上,张伟聚焦平台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组织创业大赛、项目路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在城市环境治理上,秦风更是持续发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吸引人才的“美丽名片”。雾江治理的成效、城市绿道的延伸、空气质量的改善,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江泉的宜居指数。
这些提升城市软环境的举措,与人才新政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新政和软环境建设的效应,需要时间来显现,但初步的成效已经开始露头。
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材料科学专业的博士王磊,原本已拿到深圳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薪资丰厚。但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了解到江泉正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并看到了“人才新政20条”。经过慎重考虑和实地考察,特别是与旭日集团技术团队的深入交流后,王磊被江泉发展绿色能源的雄心壮志和市政府求才的诚意所打动,最终选择携家带口来到江泉,担任旭日集团新成立的光伏技术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这里能提供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的平台,还有解决孩子上学、家人医疗的贴心政策。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在这里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王磊的话代表了一部分选择江泉的高端人才的心声。
一批来自本地职业院校、经过严格培训的年轻技工,充实到了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一线,他们扎实的技能和稳定的就业心态,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一些原本在外地发展的江泉籍人才,也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和机遇,开始回流。“以前觉得家乡机会少,现在看到这么多大项目落地,发展势头这么好,回来发展空间更大,还能照顾父母。”一位从上海返回江泉担任某科创公司技术总监的工程师如是说。
虽然与一线城市和强省会城市相比,江泉在人才总量和层次上仍有差距,但“人才净流出”的态势得到了初步扭转,一股“凤栖梧桐、才聚江泉”的势头正在慢慢形成。
人才引进工作初见成效,但秦风不敢有丝毫松懈。他在一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醒大家:“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更长期的考验。我们要持续优化政策,完善服务,确保承诺兑现。更要创造公平公正、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江泉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人才争夺是一场持久战,城市吸引力需要日积月累的精心打造。江泉,这棵曾经的“老梧桐”,正在通过自身的深刻变革和真诚努力,焕发新的生机,期待着更多凤凰来仪。而人才的集聚,必将为江泉的转型升级注入最澎湃、最持久的动力。这条路,漫长而艰辛,但方向已然明确,步伐愈发坚定。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