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好的培养基要放在恒温箱里培养24小时。”萧凡把培养基放进恒温箱,设置好温度,“明天我们就能看到土壤里的菌群生长情况了,有益菌会形成特定的菌落形态。”
上午的实验告一段落,叶之澜给孩子们准备了水果。萧汀啃着草莓,突然想起什么:“爸爸,我们可以把根瘤菌的样本送到农技站检测吗?这样就能知道它们的固氮效率了!”叶澜立刻点头:“对!还有土壤样本,看看里面有多少有益菌!”
“这个想法很好。”萧凡拿出手机,给农技站的张老师发消息,“张老师说下午可以帮我们检测,我们现在准备好样本。”他看着孩子们,“你们去把今天的根瘤样本和土壤样本装好在密封袋里,记得做好标记,别搞混了。”
姐弟俩立刻行动起来,叶澜负责给样本贴标签,上面写着“试验区-根瘤”“对照区-土壤”,字迹工整;萧汀则负责把样本放进密封袋,小心翼翼地排掉空气,生怕样本受到污染。
下午,萧凡带着孩子们和样本来到农技站。张老师看着两个四岁半的孩子,忍不住笑着说:“这是我见过最年轻的科研助手!”他接过样本,带着他们来到检测室,“我们先用液氮研磨根瘤,提取根瘤菌,然后用仪器检测固氮酶活性。”
叶澜和萧汀趴在检测室的玻璃窗外,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张老师操作。萧汀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曲线:“姐姐,那个曲线在动!是不是固氮酶在工作?”叶澜点点头:“应该是!爸爸说过,固氮酶活性越高,曲线波动越大!”
检测结果出来时,张老师的脸上满是惊讶:“萧凡,你们试验区的根瘤菌固氮酶活性是对照区的1.8倍,土壤里的有益菌数量(如芽孢杆菌、放线菌)是对照区的2.3倍!这个共生系统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太明显了!”
萧汀兴奋地跳起来:“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艾草和大豆真的能让土壤变得更好!”叶澜则拉着张老师的手,认真地问:“张老师,根瘤菌的固氮效率高,是不是就能减少化肥的使用呀?”
“当然可以。”张老师笑着说,“根瘤菌固定的氮气能满足大豆生长所需的大部分氮肥,还能给周围的稻苗提供养分,这样就能减少化肥用量,既环保又省钱。”
回家的路上,姐弟俩坐在车里,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实验结果。叶澜在观察册上写下:“根瘤菌固氮活性高1.8倍,有益菌多2.3倍,共生系统=天然肥料厂!”萧汀则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土壤变健康啦”。
回到试验田时,夕阳已经西下。萧凡把检测报告递给叶之澜,叶之澜看着上面的数据,笑着说:“没想到孩子们的猜想是对的,艾草和大豆的共生不仅能防虫、保墒,还能改良土壤。”她看着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这就是最高级的实验,从宏观的长势观察,到微观的菌群分析,一步步揭开自然的奥秘。”
萧凡点点头,目光落在试验田的大豆苗和艾草上。晚风拂过,稻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共生的秘密。“明天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情况,然后开始准备水分蒸发速率的对比实验。”他看着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叶澜跑过来,指着观察册上的记录:“爸爸,我们可以做一个‘根瘤菌-大豆-艾草’的关系图,看看它们是怎么互相帮助的!”萧汀也跑过来:“还有还有,我们可以测试不同密度的艾草对根瘤菌的影响,看看种多少艾草最好!”
萧凡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研究方向。科学探索就是这样,不断提出问题,不断验证猜想,才能有新的发现。”他看着夕阳下的试验田,心里充满了期待——下一个实验,又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他们呢?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