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5章 台风(2 / 2)

萧汀趴在桌子上,用彩笔在纸上画着改良后的纤维网和竹桩,嘴里念念有词:“带孔的网子,能排水;更深的竹桩,更稳固;还有导流沟,水分跑得匀……”他突然抬起头,看着叶澜:“姐姐,我们能不能用南方常见的棕榈纤维来做纤维网?王大叔说棕榈纤维在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成本低,还容易降解,农户们搬运也方便。”

叶澜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棕榈纤维韧性强,还环保,混合玉米纤维一起做,既能保证抗风性,又能降低成本,还符合南方农户的实际需求。”

萧凡和叶之澜对视一眼,都露出了赞许的笑容。“汀汀这个想法非常棒!”萧凡摸了摸他的头,“科研就是要这样,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实际应用中的便利性和成本,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到农户。”

接下来的几天,全家留在农业大学,和陈教授以及农业工程学院的老师一起,完善防护系统的优化方案。他们确定了棕榈-玉米混合纤维网的配比,设计了带排水孔的网体结构,调整了螺旋式竹桩的尺寸和深埋标准,还制作了针对南方黏重土壤的导流沟挖掘指南。同时,陈教授联系了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在看完模拟仓测试数据和优化方案后,当场拍板:“我们合作社1000亩稻田,全部采用你们的防护系统!今年台风季,就靠它了!”

一周后,萧凡一家带着改良后的设备和操作手册,来到了广东潮汕的农业合作社。这里是南方台风频发区,每年都会有1-2次10级以上台风登陆,农户们深受其害。合作社的王大叔带着十几户农户早已在田边等候,看到萧凡一家,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萧老师,你们可来了!去年我家5亩稻田,被10级台风刮得颗粒无收,今年就指望你们的技术了!”

叶澜和萧汀拿出方言版的操作手册,分给各位农户。手册上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还有清晰的图片步骤,甚至附带了一个U盘,里面是方言版的安装视频。“王大叔,你们按照视频里的步骤做就行,有不懂的可以随时问我们。”叶澜笑着说,虽然她的潮汕方言还不太标准,但农户们都听得很认真。

接下来的几天,全家和农户们一起投入到试点稻田的筹备工作中。南方的稻田多为小块田和梯田,行距比北方密20%,他们根据这个特点,调整了大豆-艾草-水稻的间作模式,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得到充分的光照和生长空间。孩子们跟着农户学习“淤泥层螺旋埋桩”,萧汀一开始还不太熟练,螺旋式竹桩总是拧不紧,王大叔笑着手把手教他:“要顺时针慢慢拧,每拧一圈往下压一点,这样才能埋得深、站得稳。”

在安装纤维网时,萧汀不小心把带孔纤维网的排水孔堵上了,王大叔立刻拿来一根细竹片:“用这个捅一捅,孔口要朝下坡,这样下雨的时候排水才快,不会积在网子上压垮竹桩。”萧汀照着做,果然把排水孔清理干净了,他忍不住说:“王大叔,你真厉害!还知道这么多小窍门!”

王大叔哈哈大笑:“都是种了一辈子田总结出来的经验,你们的技术好,再加上我们的土办法,今年肯定能扛住台风!”

就在试点稻田筹备完成的半个月后,台风“玛莉亚”如期而至。气象部门发布了台风预警,预计登陆时强度为10级,伴有暴雨。合作社拉响了警报,全家和农户们一起紧急加固设备——给纤维网额外加了“交叉拉绳”,这是南方农户抗台风的土办法,能进一步增强网体的稳定性;在网体下方的导流沟里清理了杂物,确保排水畅通。

台风登陆的那天,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萧凡一家和王大叔等农户躲在合作社的值班室里,通过监控密切关注着稻田的情况。屏幕上,试验区的纤维网在狂风暴雨中剧烈晃动,却始终没有倒塌,网后的稻苗虽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却没有出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而相邻的对照区,稻苗很快就被风吹得伏倒在地,暴雨在田间形成了积水,土壤开始出现板结的迹象。

“希望我们的系统能顶住!”萧汀紧紧攥着小拳头,眼睛死死盯着监控屏幕。叶澜也很紧张,但还是安慰弟弟:“放心吧,我们的纤维网和竹桩都加固过了,还有导流沟排水,一定没问题的。”

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天刚放晴,全家就和农户们一起赶到了稻田。眼前的景象对比鲜明:试验区的稻田几乎没有倒伏,仅5%的稻苗轻微倾斜,导流沟里的积水已经排尽,土壤表面依然松散,没有板结;而对照区的稻苗倒伏率高达75%,部分田块积水严重,稻苗浸泡在水中,叶片已经发黄腐烂,土壤板结得用手都捏不碎。

王大叔踩着泥泞跑到试验区,小心翼翼地扶起一株轻微倾斜的稻苗,看着完好无损的茎秆和翠绿的叶片,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真神了!这网子比我往年搭的棚子管用10倍!你们看,这些稻苗一点事都没有,今年的收成稳了!”

其他农户也围了上来,看着试验区的稻田,纷纷称赞:“这技术太厉害了,明年我们也要全田推广!”“有了这个防护系统,以后再也不怕台风了!”

萧凡拿出仪器对土壤进行检测,发现试验区土壤益菌活性在3天内就回升到了80%,而对照区仅40%。“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其实更有利于艾草分泌挥发性物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萧凡解释道,“所以台风过后,试验区的土壤和作物能更快恢复生机。”

叶澜和萧汀则忙着记录数据,他们发现,试验区的大豆苗和艾草也长势良好,艾草的驱虫效果在台风过后更加明显——对照区的稻田里出现了少量福寿螺卵块和稻水象甲幼虫——福寿螺的粉红色卵块粘在稻秆基部,像一团团细碎的胭脂,而稻水象甲幼虫已经啃食出了不少缺刻的稻叶,边缘卷着枯黄的痕迹。试验区却几乎看不到这些虫害的踪影,艾草叶片上那层黏滑的分泌物,像一层天然防护膜,把试图靠近的福寿螺稚螺牢牢粘住,连土壤里的稻水象甲幼虫也被有益菌抑制得难以滋生。

萧汀蹲在田埂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对照区的稻秆,小眉头皱了起来:“姐姐你看,这些粉色的东西好恶心,还有小虫子在吃稻叶!”他又转向试验区,眼睛一亮,“我们这边的稻叶都绿油油的,一点洞都没有!”叶澜立刻拿出观察册记录:“台风后第3天,对照区福寿螺卵块发生率15%,稻水象甲虫害株率10%;试验区无福寿螺卵块,稻水象甲虫害株率0.3%,艾草黏液与土壤有益菌协同抑制虫害效果显着。”

王大叔凑过来看了一眼,恍然大悟:“难怪我刚才看对照区的稻叶坑坑洼洼,你们这艾草不仅能帮着养土、抗台风,还能当‘天然杀虫剂’用,真是一举两得!”他蹲下来摸了摸试验区的土壤,松软的泥土里还能看到白色的有益菌菌落痕迹,“往年台风过后,虫害和病害总是跟着来,今年有了你们的系统,连农药都省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全家留在合作社,定期监测稻田的生长情况。叶澜负责记录作物株高、叶片数、分蘖数等生长指标,每天清晨都会带着卷尺和观察册下田,中午顶着南方的烈日整理数据,在表格里清晰标注出“试验区稻苗平均株高比对照区高12厘米,分蘖数多3-4个”。萧汀则专注于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他自制了一个“虫害计数板”,每天数着对照区的福寿螺卵块和稻水象甲数量,嘴里念念有词:“今天又多了5个卵块,对照区的虫子越来越多了!”

期间,他们又遇到了一次小麻烦:连续一周的高温少雨,对照区的土壤湿度降到了15%,稻苗出现了明显的萎蔫迹象,叶片卷成了细筒;而试验区虽然有滴灌系统,但部分田块因为土壤黏重,水分渗透不均,靠近田埂的几株稻苗也开始卷叶。

“姐姐,你看这几株稻苗好像缺水了。”萧汀拉着叶澜的衣角,指着田埂边的稻苗说。叶澜蹲下来,用迷你土壤湿度计测量,发现表层湿度只有18%,但深层湿度却有28%。“是水分渗不上去!”叶澜立刻明白过来,“南方土壤黏重,表层容易板结,滴灌的水都积在深层,表层根系吸收不到。”

姐弟俩立刻跑去跟萧凡和王大叔商量。萧汀歪着脑袋提议:“我们可以在稻苗根部周围挖一圈浅坑,像小水盆一样,让水分能渗到表层根系那里。”叶澜补充道:“还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一层碎秸秆,爸爸说过秸秆能保墒,还能防止表层板结,慢慢腐烂了还能当肥料!”

王大叔听了,连连点头:“这个办法好!碎秸秆我们这里有的是,收完油菜籽剩下的秸秆,粉碎了就能用,既方便又省钱。”当天下午,全家和农户们一起,在试验区田埂边的稻苗根部挖了直径10厘米的浅坑,撒上了碎秸秆。萧汀还特意用小铲子把秸秆轻轻压在土壤表面,生怕被风吹走,嘴里念叨着:“这样水分就跑不掉啦!”

没过两天,那些卷叶的稻苗就恢复了翠绿,叶片重新舒展起来,迎着风轻轻晃动。叶澜测量后记录:“撒施碎秸秆+根部浅坑处理后,表层土壤湿度回升至25%,稻苗萎蔫症状完全缓解。”王大叔看着恢复生机的稻苗,对萧凡竖起了大拇指:“这两个孩子真是太聪明了!不仅懂技术,还能根据田里的实际情况想办法,比我们这些老农民还细心,以后我们种稻子都要听‘小顾问’的!”

丰收的季节很快就到了。合作社组织了专业的技术员,对试验区和对照区的水稻进行了产量测量。当技术员报出数据时,所有农户都沸腾了:“试验区水稻亩产650公斤,对照区480公斤!”“比对照区高了170公斤,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收成啊!”“而且试验区的稻谷颗粒更饱满,颜色更金黄,卖价肯定更高!”

更让人惊喜的是,经检测,试验区的水稻籽粒饱满度提升了20%,米质达到了优质米标准,煮出来的米饭香气浓郁、口感软糯。合作社组织周边农户参观,30多户农户当场就预定了明年的防护设备,还有邻县的合作社专门派人来学习技术,拿着叶澜和萧汀整理的操作手册,不停地追问:“这个纤维网的棕榈和玉米纤维比例是多少?”“螺旋竹桩真的要埋70厘米深吗?”

叶澜和萧汀整理的《南方台风区低成本水稻防护系统操作手册》,被当地农业局推荐给了全市的农户,方言版的安装视频也在农户群里广泛传播,成为了南方稻区抗台风、防虫害、提产量的“必备指南”。萧汀设计的“棕榈-玉米混合纤维网”还申请了青少年实用新型专利,收到专利证书的那天,他拿着证书跑遍了整个合作社,骄傲地向农户们展示:“这是我们的专利!能帮大家抗台风、多收粮!”

王大叔特意给姐弟俩做了一对手工竹编放大镜,这是潮汕的传统手艺,竹编纹路精致,放大镜清晰度极高。“这是送给你们的礼物,”王大叔笑着说,“谢谢你们带来这么好的技术,让我们种稻子再也不用怕台风和虫害了。以后你们就是我们合作社的‘终身小顾问’,随时欢迎回来看看!”

离开合作社的那天,农户们都来送行,手里提着自家种的稻谷、花生,还有潮汕特色的牛肉丸、腐乳饼。叶澜和萧汀坐在车里,看着窗外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心里满是成就感。叶澜翻开厚厚的观察册,里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草图和发现,从模拟仓的台风测试到田间的虫害观察,每一页都是这段科研之旅的珍贵回忆。

“爸爸,我们下次还能来吗?”萧汀趴在车窗上,恋恋不舍地说,“我还想看看我们的防护系统在更多稻田里发挥作用,还想教更多农户怎么种出高产稻子!”

萧凡点点头,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当然可以。农业科研没有终点,南方的稻田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应对更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如何让防护系统更适合梯田种植,还有怎么结合无人机精准施肥,让农户种粮更省心、更高效……这些都等着你们去探索。”

叶之澜补充道:“我们还计划结合物联网技术,给湿度报警器加装手机App提醒功能,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监测稻田的湿度、风速和虫害情况,及时应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让这个防护系统变得更智能。”

叶澜眼睛一亮,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快速写下:“未来实验计划:1.研发智能物联网防护系统;2.探索共生系统与无人机施肥的配合;3.优化系统适配梯田种植。”她递给萧汀看,萧汀立刻在旁边画了个无人机和梯田的简笔画,兴奋地说:“还要加上‘研发更多天然驱虫植物’,让艾草有更多小伙伴!”

车子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夕阳把稻田染成了金色,风吹过稻浪,泛起层层涟漪。叶澜和萧汀靠在一起,小声讨论着未来的实验计划,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段科研之旅,不仅让他们收获了知识、专利和农户们的认可,更让他们明白了科研的真正意义——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数据分析,而是走进田间地头,解决农民的实际难题,用技术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而这颗科研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热爱和责任,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探索更多共生的密码,守护更多金色的稻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