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区的“明式治理”:软硬兼施
恒安堡的治理透着林远的算计:
-硬规矩:堡内及周边十里,只认两洲通宝,用大明律法调解纠纷,英国的“卢比”和土邦的“土钱”一概不收;
-软手段:在聚居区开“惠民坊”,印度劳工凭工票可换麦饼、看病,孩子免费入学堂,甚至能优先获得商栈的小额贷款。
有个叫卡里姆的印度劳工,在堡里盖房时摔伤了腿,医馆免费治好了他,还给他儿子在学堂留了名额。卡里姆伤好后,成了恒安堡最忠实的守卫,逢人就说:“大明人比英国人好,他们把咱当人看。”
殖民区还推出“归化政策”:在堡内住满五年、会说汉语、懂商盟规矩的印度人,可获得“明印公民”身份,免三成税,还能参与堡内事务。阿米尔的儿子第一个申请,这个在明印学堂长大的少年,用流利的汉语说:“我想让恒河和长江一样,永远太平。”
林远的全局考量:殖民区的三重意义
恒安堡的落成,让林远在京师的战略棋盘上又落稳一子。他对万历皇帝解释这步棋的深意:
-军事屏障:守住恒河入海口,就等于掐住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南亚的贸易咽喉,让商盟的货船畅行无阻;
-示范效应:让印度土邦看到“大明式治理”的好处——有秩序、有饭吃、不受欺负,比跟着英法强;
-资源锚点:以堡垒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棉田、织锦作坊、香料产地,将印度的资源牢牢绑在大明的商网上。
他特意嘱咐赵成:“殖民区不是要占多少地,是要立个标杆。让全印度都知道,跟着这个标杆走,日子能更好。”
当郑明在非洲的铁轨铺到印度洋沿岸时,恒安堡的商栈已成为连接亚非的枢纽——印度的织锦从这里装船,非洲的钢器从这里登陆,两洲通宝则像血液一样,在两条商路间循环流动。
赵成站在恒安堡的棱堡上,望着夕阳下归港的商队,突然明白林远为何坚持要建这座堡垒。贸易的根基是信任,信任的根基是实力——当钢炮的射程能覆盖商路,当堡垒的影子能庇护民生,大明的规矩才能真正在南亚扎下根。
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加尔各答据点里,托马斯正对着恒安堡的方向发愁。他知道,大明正在悄然改变印度土地的归属。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