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第260章 薪火相传:新机肇始与未雨绸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0章 薪火相传:新机肇始与未雨绸缪(1 / 2)

京师的秋意渐浓,林远站在江南机造局的新作坊里,鬓角的白发在蒸汽灯下泛着银光。案上摆着三样东西:一块嵌着细密铜丝的薄木板(试做的“显影板”)、一张北方煤矿的地图、一个沉甸甸的铅罐。他咳嗽两声,对身旁的青年学子沈括说:“算盘算得再快,也跟不上商路的账;煤烧得再旺,也得懂怎么省着用——这些,都得靠你们了。”

显影板与算学新机:计算机的雏形

林远让人从江南工坊调了最细的铜丝、最薄的云母片,在作坊里搭起“算学新机坊”。沈括是他亲自挑的学生,精于算学与格物,此刻正拿着镊子,将铜丝按“九章算术”的规律嵌在木板上:“先生,这显影板若能成,是不是就能代替算盘,自动算出商路调度的最优解?”

“不止于此。”林远指着板上的铜丝脉络,“你看这些横竖线路,像不像商路上的节点?通电流,亮的是可行路线,暗的是梗阻——这就是‘机算’的道理。”他让人找来蓄电池(两洲改良的伏打电堆),连接显影板的瞬间,几处铜丝发出微弱的光,在云母片上映出模糊的光斑。

虽然离“计算机”还差得远,但沈括已看出门道:“若能让光斑按算理变化,就能算清恒安堡到塞浦路斯的货量、保费、风险……”林远点点头,将一本《周髀算经》与《西洋几何》合订本递给她:“先搞懂算理,再琢磨机器——十年不够,就用二十年,总要让后人不用再扒着算盘珠子熬夜。”

北方火电与集中供暖:煤火里的民生

户部送来的北方煤税账册堆在案头,林远却盯着另一份奏报——大同煤矿的产量三年翻了一倍,却多因“运输难、烧用散”白白浪费。他提笔写了道奏折,附上火电厂图纸:“臣请在大同、蓟州建火电厂,用蒸汽轮机发电,余热通管道入京师、保定等城,供百姓取暖。”

万历皇帝看着图纸上的“锅炉—轮机—电缆”链条,问:“这电比煤好用?”林远让人抬来一台小型蒸汽发电机,点亮了御书房的白炽灯(两洲新制):“陛下您看,这光比油灯亮,还无烟;供暖不用各家烧煤,既省又干净。”

获批后,林远派工部郎中与熟悉蒸汽机的汉人技师同赴大同。电厂的核心是“余热回收管”——用钢皮裹着石棉,将锅炉的废热引向城中。试供暖那天,保定城的百姓摸着暖气片(铸铁制成),看着自家不再冒烟的煤炉,对巡街的官差说:“这火电厂,比炭敬还暖人心。”

沈括跟着去了大同,回来后对林远说:“先生,煤烧得再旺,总有尽时。学生在矿上看,煤层已不如从前厚了。”林远叹了口气:“所以才要搞机算、搞新法——不能等煤挖完了,再手忙脚乱。”

南方水电与水利新机:水流里的巧劲

南方的雨季后,林远带着沈括去了钱塘江。岸边已筑起小型水坝,水流冲击着涡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点亮了附近的驿站:“你看,水往低处流是常理,但若用轮机转起来,就能生电、能碾米、能织布——这是‘顺水推舟’的智慧。”

他让人在长江、珠江的支流建了二十座小型水电站,不贪大,只求“够用就好”。每个电站配一台“水情记录仪”(沈括设计的,用浮标带动齿轮,记录水位变化),数据汇总到江南调度司,既能预警洪水,又能算清水能多少。

有个南方织锦坊老板,用水电站的电驱动蒸汽织机,成本比烧煤省了四成,特意送来一匹“电光锦”(织有灯泡图案)。林远把锦缎呈给皇帝:“水能可再生,比煤更长久——这才是细水长流的法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