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网游>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第151章 活字印刷,知识爆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1章 活字印刷,知识爆炸(2 / 2)

赵宸当即决定:“先印学宫教材,再印格物院的技术手册,最后印兴元城的律法和农桑书。”

三个月内,兴元城的“印刷坊”(从格物院独立出来)交出了惊人的成绩单:

学宫教材:《算学启蒙》《格物入门》《工学基础》各印五百册,足够学宫学生人手一本,还能供应给工坊的学徒;

技术手册:《水车图谱》《火药配比详解》《织布机维修指南》等,配上墨家弟子绘制的插图,图文并茂,连不识字的老工匠都能看懂;

实用书籍:《辽东农桑要术》(陈默编写,讲如何在辽东种棉、粟、麦)、《兴元城律》(简化版,用通俗语言写成,让百姓易懂)、甚至还有《常见病防治》(记录简单的草药方和卫生知识)。

印刷术的革命,迅速引发了“知识爆炸”。

学宫的课堂上,学生们人手一本教材,跟着先生的讲解划重点,效率大幅提升。算学部的秦砚发现,学生们做习题的正确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

工坊里,工匠们不再仅凭经验操作,而是对着《织布机维修指南》,能快速找到故障原因。一个叫李铁蛋的铁匠,按《铁器锻打手册》上的“淬火时间表”操作,打出的铁刀合格率从五成提升到八成。

屯田区的民夫,通过《辽东农桑要术》学会了“合理密植”和“病虫害防治”,连最固执的老栓都感叹:“书上说的法子,真比老辈传的管用!”

更深远的影响,是知识传播的民主化。以前,书籍是贵族和士人的专利,普通人连字都认不全。现在,兴元城的街头出现了“读报栏”,定期张贴印刷的《兴元简报》(内容包括政令、农事提醒、工坊招工信息),识字的人会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信息的流通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

“大人,这是刚印好的《海船驾驶手册》,每艘船配一本。”墨离拿着一本线装书走来,封面上印着海船的简图,“里面详细记录了航线、海况、应急处理,比以前的手抄本清楚十倍。”

赵宸翻开手册,看到里面不仅有文字,还有用彩色油墨印刷的“信号旗图谱”(红、黄、蓝三色,代表不同指令)和“罗盘使用示意图”,心中欣慰。

他走到印刷坊的库房,只见里面堆满了捆扎好的书籍,像一座座小型书山。几个三韩、倭国的使者正围着新印出的《格物入门》,虽然看不懂文字,却对着里面的水车、织布机插图啧啧称奇,纷纷要求购买。

“给他们。”赵宸对管事说,“知识不怕分享。他们看懂了,才会更依赖我们的技术,才会用更多的铜矿、珍珠来换我们的书和技术。”

墨离望着库房里的书籍,忽然明白赵宸为何如此重视印刷术:“大人,这活字印刷,怕是比震天雷、连弩更厉害的‘武器’吧?震天雷能打退敌人,这书却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们走。”

“不是武器,是桥梁。”赵宸纠正道,“是连接知识与实践、连接兴元城与周边部落、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夕阳透过印刷坊的窗户,照在排字工人忙碌的身影上,也照在那些等待装订的书页上。墨香与纸张的气息交织,弥漫在空气中,仿佛预示着一个知识普惠的新时代,正在兴元城悄然开启。

当第一批带着油墨清香的《兴元学宫学报》(每月一期,记录各学部的研究成果)分发到全城时,连最普通的民夫都知道:城里有了一种“能让字自己跑到纸上”的神奇技术,而这技术,正让他们的日子一点点变好。

活字印刷,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发明,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正以兴元城为中心,掀起一场席卷辽东的知识浪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