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学宫的广场上,三百名身着粗布衣衫的考生正排着长队,依次将手中的“准考证”(写有姓名、籍贯、担保人信息的木牌)交给吏曹的考官。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童生,也有十五六岁的少年郎,甚至还有两个皮肤黝黑的乌桓青年——他们是来参加幽辽第一届“取士试”的考生,也是赵宸打破门阀垄断、推行人才选拔新制的见证者。
自“三省六曹”建制后,新的行政体系急需大量人才填充。但旧有的“荐举制”早已被门阀士族把持,荐举的多是“门生故吏”,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却难有出头之日。吏曹在清查官员档案时发现,幽州十郡的县令中,有七成出自张、王、崔、卢四大家族,其中不乏只会吟诗作赋、不懂治理的纨绔子弟。
“官员的选拔,比武器的革新更重要。”赵宸在议事会上拍板,“格物院选工匠要看手艺,军队选士兵要看力气,选官为何不能看真才实学?”
他推行的“取士试”,便是后世科举的雏形。
考试规则极为严格:
报考资格:无论出身(士族、寒门、胡族皆可),年满十六岁即可报考,需有两名本地良民担保(防止身份造假)。
考试内容:分“经义”(儒家经典)、“算学”(算术、几何)、“时务策”(分析政务、提出对策)三科,每科各占三分之一分值——赵宸特意增加算学和时务策的比重,就是要打破“唯经史论英雄”的旧习。
考场纪律:考生入场需搜身(防止夹带),每人一间“考房”(用木板隔开的小隔间),笔墨纸砚由官府统一发放,考官持令牌巡查,作弊者当场取消资格,永不得再考。
消息传出,整个幽辽震动。
门阀士族私下嘲讽:“农夫、牧人也想考官?简直是笑话!经义典籍他们都认不全。”
寒门子弟却激动不已。蓟县的穷书生李默,十年苦读却因无人荐举而只能在私塾教书,得知消息后连夜带着干粮赶往蓟城,磨破了三双草鞋。
辽西的乌桓部落里,两个曾在学宫学习的青年,在部落长老的支持下,骑着快马奔赴考场——他们想证明,胡人也能当好汉人的官。
考试当日,赵宸亲自来到学宫监考。他走进考房区,看到李默正对着“时务策”的题目凝神思索,题目是“如何用新屯田法提高辽西产量”;隔壁的乌桓青年则在算学卷上快速演算,笔下的阿拉伯数字(兴元城学宫已推广)整齐工整。
“这些题目,不是死记硬背能应付的。”赵宸对身旁的张衡笑道,“经义考的是根基,算学考的是能力,时务策考的是见识——我们要的是能做事的官,不是只会掉书袋的儒。”
张衡出身门阀,起初对取士试颇为抵触,但看到考题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样考出来的人,至少懂实务,不会像某些世家子弟,连账本都看不懂。”
放榜那日,蓟城万人空巷。红榜贴在学宫门前的墙上,前三名的名字用朱笔书写,格外醒目: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