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李默(寒门),时务策“辽西屯田三策”被赵宸批为“切中要害,可行”。
第二名:拓跋力(乌桓),算学满分,经义虽弱,但在时务策中提出“胡汉互市改良法”,颇有见地。
第三名:崔瑾(士族),经义扎实,且在策论中主张“推广格物之术以强国”,打破了士族对新技术的偏见。
寒门子弟和胡人进入前三,让围观百姓惊呼连连。李默捧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得浑身发抖,他的担保人——卖豆腐的王老汉,在人群中高喊:“我就知道李书生能中!这世道,真的变了!”
取士试录取的五十名考生,被送入“新政学堂”进行三个月的培训,学习三省六曹的运作流程、《幽辽律》的核心条款、格物院的基础常识。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各地担任县尉、主簿等基层官职,直接面对百姓,处理具体政务。
这些“新官”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李默被派往辽西,推广他在策论中提出的“轮作制”,让当地粮食产量提高了两成,牧民们都叫他“李青天”。
拓跋力在户曹负责互市税收,用算学知识堵住了不少偷税漏税的漏洞,他设计的“交易流水账”被推广到所有榷场。
崔瑾则进入工曹,利用家族资源协助推广新式农具,成为士族与新制之间的桥梁。
取士试的成功,狠狠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有旧吏抱怨:“以前靠祖宗荫庇就能当官,现在要跟泥腿子一起考试,这官当得还有什么意思?”
赵宸的回应是:“兴元城的官,不是用来‘当’的,是用来‘做’的。做不好事,就算是王公贵族,也得给能做事的人让位置。”
他下令,取士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且扩大报考范围,允许流民、工匠、甚至退役士兵报考。同时,在各地学宫设立“备考班”,由新科进士担任老师,免费教授经义、算学——赵宸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看着取士试的章程,对荀彧道:“赵宸这一招,比十万大军还厉害。他用一场考试,就把寒门和胡人绑到了自己身边,动摇了门阀的根基。”
荀彧叹息道:“幽辽的寒门子弟,以前是我们争取的对象,如今却都盼着去参加取士试。长此以往,赵宸的根基会越来越稳。”
蓟城的新政学堂里,新一批考生正在埋头苦读。窗外,赵宸亲手栽种的“成才树”已枝繁叶茂。他知道,科举雏形的推行,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在幽辽大地上种下“公平”的种子——当寒门子弟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当胡人相信“努力能获得尊重”,这片土地才能真正凝聚起力量,无惧任何风雨。
而这颗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一个崭新的时代。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