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同人>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第208章 初步合作,快速发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8章 初步合作,快速发展(2 / 2)

制盐工艺也在持续改进。石毅发现,在卤水达到一定浓度后,引入结晶池之前,再进行一次简单的“过滤”——用多层细麻布包裹草木灰,让卤水缓慢渗透,可以进一步吸附杂质,使产出的盐更加洁白。

同时,他还试验了不同的结晶池深度和搅拌频率,寻找最优的出盐方案。虽然受限于条件,无法做到现代工业级的精准控制,但凭借科学的方法论和不断的实践优化,平安县出产的盐,品质已经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色泽雪白,咸味纯正,苦味几乎难以察觉。

盐的产量稳步提升,从最初几日才能产出一二十斤,到后来每天都能稳定产出三四十斤,高峰时甚至能达到五十斤。

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按照与怜星宫主的约定,七成收益归属移花宫,但剩下的三成,对于平安县来说,依然是笔巨大的财富。

石毅谨慎地处理着这些盐。他并未完全依赖钱老板那一支商队,而是通过李福等人,又暗中联系了两支背景相对简单、注重信誉的边境他国小商队,采取轮换、小批量、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

交换的物资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粮食、布匹、铁器这三样基础物资,还增加了耕牛、农具、药材、甚至是一些书籍和纸墨。他深知,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知识的传播。

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涌入,首先惠及的是县衙直属的工程队和盐工。

他们的伙食标准大大提高,从稀粥咸菜变成了能吃饱的干饭,偶尔还能见到一点油腥。

石毅兑现承诺,给所有出力者发放了工钱(以粮食和布匹折算),虽然微薄,但足以让他们的家人也能吃上饱饭。

这一举措,极大地凝聚了人心,百姓对石县令的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跟着石大人有饭吃”成了平安县最朴实也最坚定的信念。

有了人力物力基础,石毅开始全面推进他的治理计划。

水利与农业改良方面:最初那五亩水利试验田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引水冲洗,虽然效果尚需时间检验,但至少是一个开始。

石毅下令扩大试验范围,又开辟了二十亩盐碱程度不同的土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冲洗频率和方式,并同步进行耐盐作物的试种。

他从商队换来的豆类、高粱等耐贫瘠作物种子,以及本地采集的碱蓬等植物,被小心翼翼地播种下去。

同时,县城内外的排水沟渠得到了彻底的疏浚,原本泥泞不堪的道路被碎石和沙土夯实平整,整个县城的面貌焕然一新。

民生与教育方面:石毅用换来的布匹,组织县里的妇女成立了缝纫组,为孤寡老人和孩童制作冬衣。

他还清理出县衙旁边一间废弃的祠堂,简单修缮后,挂上了“蒙学堂”的牌子。

他亲自担任先生,教材是他凭借记忆默写的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片段)和基础的算术知识。

学生不收束脩,反而每日提供一顿午饭。起初只有寥寥几个胆大的孩子,后来看到确实能吃饱饭,还能识字,送孩子来读书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

民兵队伍扩充到了三十人,由李福担任队长。训练更加系统化,除了队列体能,石毅开始教授他们简单的战阵配合和侦察警戒技巧。

他用换来的生铁,请来的铁匠打造了十几柄结实的腰刀和长矛,虽然装备依旧简陋,但总算有了些样子。

石毅甚至根据脑海中的知识,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木制弩机,射程和精度虽远不如军用的强弩,但上手快,威力对付寻常毛贼绰绰有余,极大地提升了民兵的远程威慑力。

这支小小的武装力量,成为了维护县城治安、巡逻边境的骨干。

平安县,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复苏着。

街上不再是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行人,而是多了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

孩童的读书声、工地上的号子声、盐场劳作的声响,交织成一曲生机勃勃的乐章。

这一日,石毅正在蒙学堂给孩子们讲解简单的算术,赵小乙兴冲冲地跑来禀报:“大人!大人!好消息!试验田里种的豆子,出苗了!虽然稀稀拉拉的,但真的活了!”

石毅心中一喜,立刻赶到试验田。果然,在那些经过初步冲洗、土壤还略显板结的田地里,嫩绿的豆苗顽强地钻出了地面,在白色的盐碱地上显得格外醒目。

虽然长势远不如肥沃土地,但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证明盐碱地是可以被改良的,平安县的土地,并非毫无希望!

“好!太好了!”石毅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那柔弱的绿芽,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比制盐成功更让他感到欣慰,因为这代表着根除穷困的真正希望。

然而,就在平安县一片欣欣向荣之际,遥远的州府官场,一些细微的波澜开始涌动。

江州府,知府衙门后院。

知府孙满禄是个年约五旬、身材微胖的官员,此刻正悠闲地品着茶,听着师爷的汇报。

“……东翁,……”师爷翻看着账册,面露难色,“依旧颗粒无收,县令石毅上的呈文,还是老一套,言称地瘠民贫,百姓流离,恳请减免赋税,并请求府库拨发钱粮赈济。”

孙满禄嗤笑一声,将茶盏顿在桌上:“平安县?那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年年如此,真是晦气!要不是看在……哼,早就奏请朝廷革了他的职!拨发钱粮?做梦!”

师爷凑近一步,低声道:“东翁,按理说是如此。不过,近日坊间有些流言,说这平安县,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了。”

“哦?有什么不一样?还能长出金子来不成?”孙满禄不以为意。

“那倒没有。但有往来边境的商贩隐约提及,平安县那边,似乎能弄到一些品相极好的……盐。”师爷的声音压得更低了。

“盐?”孙满禄的眉头挑了一下,坐直了身子,“私盐?消息可靠吗?”

“只是风闻,尚未证实。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若平安县真能产盐,哪怕量不大,这其中的利益……”师爷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孙满禄眯起了眼睛,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盐利之厚,他自然清楚。

如果平安县那个穷县令真敢私自制盐,那就是送上门的把柄。

到时候,是捏在手里让他乖乖上供,还是直接拿下问罪侵吞其利,都在他一念之间。

“派人去查!”孙满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悄悄地查,务必弄清楚,平安县到底在搞什么鬼。特别是那个县令石毅,什么来路,也要给本官查清楚。”

“是,东翁!”师爷躬身领命。

一股暗流,开始从州府方向,悄然涌向看似平静的平安县。

石毅的快速发展,终究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只是,这些人暂时还不会想到,那个边陲小县的背后,隐隐站着移花宫这样的庞然大物。

县衙书房内,石毅正在灯下审阅着李福送来的本月物资清单和民兵训练记录。

看着账目上稳步增长的储备和训练记录上民兵们点滴的进步,他感到一丝欣慰。

但他并未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他深知,平安县的根基还很薄弱,外部环境依然复杂。

与移花宫的合作是一把双刃剑,能提供保护,也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

而朝廷官府方面,迟早会注意到这里的异常。

“看来,是时候未雨绸缪了。”石毅放下账本,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