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零零读书网>玄幻>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 诸位这么犹豫,莫不是也参与了走私一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一章 诸位这么犹豫,莫不是也参与了走私一事?(2 / 2)

这种事只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夜渐渐深了,别院内的灯光显得越发昏暗,众人开始陷入了沉默,各自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打算。

薛国观面色冷峻,眼神如鹰隼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大臣。

他心中明白,今日这场关于开海的议事,绝非寻常的辩论,而是关乎大明国运走向的关键抉择。

而且他也知道此刻或许正有锦衣卫如鬼魅般潜伏在暗处,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毫无遗漏地传递给朱慈烺。

因此他实在不愿再等下去了。

下一秒,薛国观猛地一拍桌子,那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厅内回荡,仿佛一声惊雷,打破了僵持的局面。

随后他站起身来,道:

“诸位,刚才本阁老已经将开海的各种好处,事无巨细地阐述清楚,你们皆是朝堂栋梁,心中自然明白开海一事,实乃利国利民之举。”

“至于你们所担忧的那些弊端,本阁老也已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你们到底还在犹豫什么?”

“难道是因为这走私一事你们也或多或少有所参与,所以心怀顾虑,才不敢痛痛快快地答应下来?”

此言一出,在场的几位大臣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犹如被当众揭穿了隐秘的伤疤,尴尬与窘迫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在这几位朝堂大佬中,确实有人暗中掺和进了海上走私的勾当。

不过他们多少还是要顾及些颜面和声誉的,因此并没有牵扯太深,不过是每年从走私的利润中分得一杯羹,拿些回扣罢了。

这本是一件隐秘之事,若无人提及,或许便能一直掩盖下去,可如今薛国观却毫不留情地将这层遮羞布扯下,让他们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倪元璐见状心中暗叫不妙,深知薛国观这话过于直白,容易激化矛盾。

他赶忙站起身来,脸上堆满笑容,试图打圆场。

“薛阁老这话,得未免有些太过重了,在座的诸位皆是朝廷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治国理政的重任,怎么可能为了那点蝇头利,去做那见不得光的走私之事呢?”

“本尚书对此是绝不相信的,想必太子殿下和陛下也定然不会相信。”

倪元璐这番话得极为巧妙,既为在场的其他大臣挽回了一些面子,又暗含深意地提醒他们:

即便你们之前确实参与了这些事情,但只要现在能够与走私之事彻底划清界限,然后全力支持开海,那么陛下和太子殿下也不会过于追究过往的罪过,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

话都到这份上了,众人心中自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哪里还有什么好推脱的?

若此时再不支持开海,那可就真是不识大体了。

难不成真的要辞官归乡,从此远离朝堂?

可即便辞官,也未必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搞不好还会被锦衣卫请去“喝茶”,那可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就在这时,内阁大臣范景文率先打破了沉默。

只听他道:

“既然话都到这份上了,那么本阁老先表个态吧,开海一事,本阁老全力支持!”

他的话音刚,旁边的内阁大臣蒋德璟也毫不犹豫地出声道:

“既如此,那本阁老也愿意支持此事。”

紧接着,几位大佬纷纷出声,无一例外地表示愿意支持开海。

总的来,事情的发展比薛国观和倪元璐事先预想的要顺利得多。

他们本以为多少会有一两位大臣因各种顾虑而选择辞官归乡,以示对开海的反对。

可没想到最终所有人都答应了下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让开海之事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持基础。

然而即便如此,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下一秒,薛国观微微抬手,对着身旁的侍从轻轻招了招手。

那侍从反应极为迅速,赶忙快步走了过来,手中还心翼翼地捧着一份奏疏一样的东西。

薛国观接过奏疏,轻轻放在桌上,然后目光扫视众人缓缓道:

“诸位大人且看看吧,这是本阁老之前和倪尚书联名所写的一份奏疏,打算在明日早朝之时呈报给陛下的。”

“若是没有问题的话,请诸位也签上名字,我们联名向陛下上疏,共同推动开海之事。”

几位大佬听到这话,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纷纷起身,围到桌前,心翼翼地将这份奏疏打开。

借着昏暗的烛光,几个醒目的大字瞬间跃入眼帘:

《请弛海禁并整饬水师疏》。

众人心中一紧,赶忙仔细查看起来。

“臣闻海为邦之藩篱、民之利薮,我朝海疆万里,幅员辽阔,然海禁久行,导致商路阻塞、渔樵失业、番米不至,民生日益艰难。

今请弛海禁、整水师,其利有四。

其一,通贸平粮价。

南洋暹罗、吕宋等地,稻麦岁稔,米价低廉,昔海禁未严之时,商舶岁运番米数十万石,京城及各地的米价恒稳,百姓得以温饱。

然今禁海之策,致使水旱之年米价腾跃,百姓苦不堪言,多有饥苦之状。

弛禁则番米至,仓廪实而粮价抑,万民得食,此乃利民之首策也。

其二,兴贸增就业。

海贸之事,涉及诸多环节,需造船、织帆、锻铁、搬运之工。

闽浙之地,流民众多,昔日无业,或为盗、或填沟壑,社会动荡不安。

今通贸之风盛行,一船造需工数十,一商运需役数百,渔户、织户各得恒业,盗寇自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此乃利民之又一举也。

其三,扩市舶实国库。

番邦有珠贝、香料等奇珍异宝,我朝有丝绸、瓷器等精美之物。

海禁之时,番货贵而难求,瓷窑倒闭,手工业者生活困苦,通贸则丝绸行销海外,织户扩产,香料平价入市。

市舶司征关税,岁入可抵数省赋税,国库丰盈,此乃利国之要策也。

其四,整水师固海疆。

海贸兴则商舶需护,然今水师废弛,倭寇、红毛夷等外敌窥伺,沿海地区时常受到侵扰。

扩水师、造坚船、铸利炮,可护商、拒夷、安边民,使我朝海疆固若金汤,此乃安邦之长策也。

古之明王以海为利,汉通西域、唐开广州皆致富强。望陛下弛海禁、设市舶、扩水师,使粮平、民安、库实、疆固,天下幸甚!”

看完这些内容之后,一些人的脸色当下就都绿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零零读书网